南宋初年名相研究-白晓霞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南宋初年名相研究 绪    论 靖康二年 (1127), 金兵攻陷北宋都城开封, 俘虏徽、 钦二帝及 赵宋宗室, 北宋灭亡, 史称 “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中唯一幸免的皇 子赵构, 于同年五月在南京即位, 是为高宗, 改元建炎, 史称南宋。 南宋建立后, 政治形势飘摇不定: 金人一路南下追杀高宗, 欲 消灭赵构政权; 国内群雄割据, 义军蜂起; 财政状况岌岌可危; 思 想意识冲突激烈……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说: “宋朝当南渡 时, 并没有什么完整的军队, 而且群盗如毛, 境内的治安, 且岌岌 ① 不可保, 似乎一时间决谈不到恢复之计。” 南宋政权随时都有倾覆 的可能。 然而, 南宋政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便使得政局基本稳定, 不但内乱削平, 经济、 军事也均有起色, 定都临安, 并最终与金订 立和议, 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南宋政权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得 以站稳, 最终立足于东南半壁江山, 是与几位宰相的功绩分不开的。 ② 诚如宋人所说: “国事成败在宰相。” 南宋初年, 尤其如此。 从建炎元年 (1127) 到绍兴八年 (1138) 的十一年间, 南宋任 相十九次, 共计十人, 其中, 对南宋政局影响较大的有李纲、 吕颐 浩、 赵鼎、 张浚、 朱胜非等人。 但能称之为 “名相” 的仅有李纲、 吕颐浩、 赵鼎三人。 原因如下: 无论是当时宋人还是后来明、 清人的观点, 都认为南宋初年, 对政局有重要、 积极影响的宰相有李纲、 吕颐浩、 赵鼎、 张浚诸人。 南宋人真德秀认为: “绍兴之初, 国势非不弱也。 惟我高宗, 崎岖跋 ① 吕思勉: 《吕著中国通史》 第44章。 ② 《宋史》 卷411 《欧阳守道传》。 1 履之余, 熟知虏情, 非慑怯请和之可以弭患也, 淬砺军政, 蒐校将 材。 宰臣如吕颐浩、 赵鼎、 张浚更迭用事, 皆以整戎经武为己 ① 任。 ……能转弱而为强。” 明代的张丑认为: “宋高宗南渡之初, 其宰执之贤者, 曰李忠定公 (李纲)、 曰赵忠简公 (赵鼎) 为最, 曰张忠献公 (张浚) 亚之, 曰吕忠穆公 (吕颐浩)、 曰李庄简公 (李光) 又亚之。 尝考五公之平生, 皆有志于复仇, 皆不主于和议, ② 而愿以忠义徇其身者也。” 明代的吴宽也认为: “其号为君子者, 当以李忠定为首, 张忠献、 赵忠简次之, 而李参政光、 吕太保颐浩 ③ 辈又次之。” 《御制诗集》 的编者更是认为: 南宋之所以能够支撑 半壁江山, 除了诸大将浴血奋战、 保卫初生政权以外, 宰相李纲、 赵鼎对南宋初期的功绩更是卓著: “至高宗初时, 信用汪伯彦、 黄潜 善, 后则专任秦桧, 皆赞和议, 以售其奸邪。 然彼时内有李纲、 赵 鼎诸人, 荩诚谋国, 外有岳飞、 张浚、 韩世忠诸将, 慷慨抒忠, 虽 黑白混淆, 忠良诛贬, 然始终不乏正人, 故尚可支撑半壁。”④ 从上述这些评论可以看出: 李纲、 吕颐浩、 赵鼎、 张浚等人是 宋人以及后人公认的、 对南宋政局稳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宰相。 除了以上四人外, 李光也被认为是南宋初期的中兴名贤, 名列 “五 公” 之一。 李光最高官职为参知政事, 虽贵为副相, 但是既非宰相, 所起到的作用自难与其他几位宰相相提并论, 并且其执政时间为绍 兴九年 (1139), 此时, 南宋已经定都临安, 并且宋、 金和议的大局 已定, 已不在本书考察的时间范围之内。 因此, 不将李光列入本文 的讨论范围之内。 张浚, 也是中兴名相之一, 对稳定南宋政局曾起 到过关键作用。 关于张浚的政治活动及其对南宋政局的影响, 历来 评价不一、 褒贬不同。 张浚与本文的研究对象李纲、 赵鼎关系比较 ①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卷 14 《对越乙藁奏札》, 《十一月癸亥后殿奏已见札子 一》。 ② 《清河书画舫》 卷5下 《补遗》。 ③ 《家藏集》 卷48 《跋宋中兴名臣手帖》 ④ 《御制诗集》 (四集) 卷49 《右明庄烈帝》。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