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稼轩词集导读-常国武著.pdf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录 王国维在 《宋元戏曲考序》的一开始,就有这样一段带有总结性的论 断: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骈语,即骈文。这 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 (即俪句、偶句)为 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在形式上散行者有所不同。,唐之诗,宋 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氏是由清入于民国的一代宗师。他继承了清代乾隆、嘉庆以来朴学大 师们的治学方法,同时又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 论者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美学和文艺思想的某些影响,在文学、 史学、美学、戏曲、文字学、考古学和教育、哲学等方面都留下了不少 精深的著作。因此,他对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某一规律所下的上述断语, 常常被后来的学者所征引,并奉为圭臬。 王国维的论点,就其总体而言,它基本上还是正确的。所谓“总体”,应 该包括并且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文学样式、这一样式的嬗变过程、从事这 一样式创作的优秀作家及其作品的数量特别是质量等等方面。也就是 说,如果我们同时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全面综合考察 某一特定的文学样式在哪一朝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地,而且又最足以 代表这一朝代在文学发展史中的特色的话,那么,“一代有一代之文 学”这一观点便是非常精辟的了。 既然词这种诗歌样式最足以代表宋代文学的特色,那么能不能进一步提 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两宋词坛上,到底“谁是出群雄”杜甫 《戏为六绝 句》其四:“凡今谁是出群雄?”呢?也许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很难作出准确 的回答,因为两宋词人辈出,各擅胜场,况且风格不一,难以轩轾,不 可能像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那样来排座次。其实,将同时代甚至不同时 代的作家拿来进行比较,这在过去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例如杜甫在 《壮 游》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崔尚、魏启 心等人认为杜甫早年的诗歌就可以同汉代的大作家班固、扬雄相媲美。 杜甫在 《春日忆李白》一诗中又写道:“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将 李白的诗歌风格同南北朝的大诗人庾信、鲍照相提并论。“排座次”式的 做法也并不罕见。例如清人舒位创为 《乾嘉诗坛点将录》,近人汪辟疆 踵为 《光宣诗坛点将录》,当代著名诗人、学者钱仲联先生也有 《近百 年诗坛点将录》钱仲联主编 《明清诗文研究丛刊》,苏州大学明清诗文 研究室出版。。其在倚声,则朱祖谋曾为 《清词点将录》朱作仅见榜 名,未有成文。,钱仲联先生也有 《近百年词坛点将录》 《梦苕庵清代 文学论集》,齐鲁书社出版。。这类论著,虽说是“借说部 (这里指 《水浒》)狡狯之笔,为记室 (钟嵘)评品之文 (《诗品》)” 《近百 年词坛点将录序》,载 《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出版。,迹 近游戏文字,但能寓庄于谐,对某一时期杰出的诗人词人作出各自独特 的评价和品第,对读者很有启发。至于南朝钟嵘 《诗品》之论列自汉至 萧梁部分诗人,以上、中、下三品别其等第;清代包世臣 《艺舟双楫· 国朝书品》之论列清代书法名家,以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共 五品九等 (“妙品以降,各分上下” )来作编次,更是众所周知,毋庸辞 费了。 既有先例可援,我们不妨也对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进行一番探索。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前代词学评论家已经作出了许多回答: 或以为柳永。例如宋翔凤 《乐府余论》云:“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 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 或以为晏几道。例如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云:“叔原 (晏几道)词 在诸名胜 (名家)中独可追步 《花间》 《花间》,即五代后蜀赵崇祚编 的词总集 《花间集》。内容大都描写上层享乐生活和闺情离思,风格靡 丽,开宋代婉约一派词风,影响很大。,高处或过之。” 或以为苏轼。例如王鹏运 《半塘老人遗稿》云:“北宋人词如潘逍遥 (潘阆)之超逸,宋子京 (宋祁)之华曼,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之骚 雅,柳屯田 (柳永)之广博,晏小山 (晏几道)之疏俊,秦太虚 (秦 观)之婉约,张子野 (张先)之流丽,黄文节 (黄庭坚)之隽上,贺方 回 (贺铸)之醇肆,皆可抚拟,得其仿佛。惟苏文忠 (苏轼)之清雄, 夐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 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 (辛弃疾)并称,其 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 或以为秦观。例如张宗 《词林纪事》引苏籀云:“秦校理 (秦观,曾除 宣教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