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建设-肖希明主编.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信息资源建设 肖希明  主  编 武 汉 大 学 出版 社 前    言   1991年, 由沈继武教授与我合作编著的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之一 《文献资源建设》 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本以 “文献资源建 设” 作为书名的高校教材。 出版以后, 被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学本科、 专科 和在职培训等教学机构广泛采用, 出版社多次重印。 然而在这 10 多年里,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信息的生产、 存储、 传递和获 取的方式与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图书馆的工作 内容、 工作方式乃至存在的形态, 而作为图书馆主要业务领域之一的信息资 源建设, 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更为直接。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 源采集的方式、 手段和技术环境, 而且改变了资源本身。 图书馆赖以提供服 务的资源基础, 已不再局限于馆藏的物理形态的文献, 各种形式的数字化信 息迅速地涌入图书馆, 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共同构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体 系。 显然, 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很难指导这一领域 实践的发展, 甚至, 连 “文献资源建设” 这一概念, 也难以涵盖当今图书 馆对各类型信息载体的采集、 组织、 加工、 存取等工作内容, 正如当年我们 在出版 《文献资源建设》 时所说的 “‘藏书建设’ 的名称, 已难以涵盖我国 文献资源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样。 因此, 这10 多年来, 信息资 源建设实践领域可谓日新月异, 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也硕果累累, 而系统 总结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成果, 更新图书馆学专业 “文献资源 建设” 教材, 既是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大势所趋, 也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 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 “十一五” 规划教材将 《信息资源建设》 列入其中, 表明以 “信息资源建设” 作为教材名称取代 “文献资源建设” 已经水到渠成。 我和 我的同事们承担了这一教材的编写任务。 我们广泛参考和吸纳了近年来国内 1 信息资源建设 外信息资源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新观点、 新方法、 新技术, 使教材在体系 结构和内容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第一, 构建了一个新的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体系。 本教材将图书馆传统 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新兴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微观层次的馆藏建设与宏观层 次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有机地整合到一个理论框架之中。 这种整合不仅 体现在安排了专门章节阐述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更重要的是在各章中将实体 馆藏建设与虚拟馆藏建设融为一体, 这个理论体系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 第二, 在内容上突出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资 源建设政策等近年来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 对这些领域 中诸如数据库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开放存取、 数字馆藏管理, 以 及图书馆联盟、 集团采购等热点问题, 都纳入了本教材的内容体系, 从而更 真实地反映了在新的信息环境中,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 变化。 第三, 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 方式, 但是对印刷型文献的选择、 采集、 组织、 管理仍然是大多数图书馆信 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 本教材仍以较大篇幅阐述传统的文献资源建 设的内容。 同时, 在新的信息环境中, 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的方式、 手段也 包含了许多新方法、 新技术的内容, 这些变化在本教材中也得到了较为充分 的反映。 第四, 本教材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置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大背景 中加以考察, 揭示了社会的经济、 政治、 科技、 文化、 教育等因素对图书馆 信息资源建设的深刻影响, 以及信息资源建设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从而 体现出图书馆学专业教学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面向现实, 服务社会的开放 性特色。 本教材由肖希明负责全书的策划和提出编写大纲, 孟雪梅参与策划并对 大纲提出修改建议。 各章节撰写的具体分工情况是: 第一、 二、 四、 九章由 肖希明编写, 第五、 六章由孟雪梅编写,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