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可视的文化:
影像文化传播论
张宇丹 吴 丽 著
云南大学出版社
开头的话 1
开头的话
当形容因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时,不难想到一个词:“赏
心悦目”。我始终纳闷,为什么是 “赏心悦目”而不是 “悦目赏心”呢?
从感受顺序上说,应该是先有 “悦目”方能 “赏心”,不知当初造这个词
时是出于何种考虑。经由人的感知通道到达大脑心灵,人类接触外界现实
主要凭借五大感受器官,人与人接触交往也主要借助五官。在五官感觉
中,触觉、嗅觉和味觉更多行使着生理性的功能,而视觉和听觉则是感
知、传受信息和意义的主要感知通道,发挥着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社
会和文化功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功效差异和感知经验,似乎使
得视觉又胜出一筹,成为五官中的佼佼者,历来饱受赞誉和溢美。这也就
难怪古往今来有关 “视觉推崇”、“视觉中心”之类的声音此起彼优,对于
视觉文化的研究成为当代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要认识研究 “悦
目赏心”的,而且也要认识研究非 “悦目赏心”的,认识研究如何通过高
贵的视觉对现实世界和人类自身实现表征、传播和接受的。从信息的传
递、意义的呈现到历史的记述、文化的传承,视觉表达、视觉感知和视觉
思维具有怎样的效用?如果说人对于外界现实的观照主要是一种主体注目
客体的单向式的 “看”,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注视则是一种双向交互的
“看”与 “被看”,二者的位置是可以变动转换的,由此所形成的不同视觉
关系生成不同而多样的视觉效应,视觉文化因此而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这算得是著书立说的理由之一。
为什么是 “江山如画”而不是 “画如江山”呢?答案很清楚,因为画
比江山美。为什么?因为画不是江山本身,而是对江山的选择、处理和加
工。画是对江山符码化的结果。面对无限的江山的现实,你在接受其美好
时,也必须容纳其不美好的。现实世界往往呈现出纷繁杂乱的无序状态,
而绘画则是对无序现实的一种有序化把握,有限的画框具有剔除、省略的
功效,所谓去粗取精,因人而异地框住有意义、有意味的内容,这能不比
2 可视的文化:影像文化传播论
江山美吗?从人工性的绘画到技术性的影像概莫如此。绘画从早期不入流
的技艺到步入神圣的艺术殿堂,逐步以一种高雅的姿态与现实形成某种间
离关系。影像似乎从一诞生就以一种凡俗的样子与现实形成某种亲密无间
的关系,尤其随着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影像的普及几近泛滥。如果说绘
画是对现实的拟仿———拟真仿真,那么影像则是对现实的复制克隆。随着
影像记录和表征现实的文本模式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影像融入现实生活已
成润物细无声的态势,影像已经成为当代现实生活场景及其社会景观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信息的过剩让人应接不暇,躁动焦虑的现代
人竞相享受着 “快餐文化”的短促乐趣,不由自主地追逐着 “浅阅读”的
时尚。所谓 “视觉时代”、“读图时代”的来临让人心情复杂、忧喜参半。
现代文化似乎正在脱离以文字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
以图像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这不但标志着原有文化形态
的转型,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同时也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
深层次地介入了文化形态和思维范式。在强大的不断进步的媒介技术支持
下,日渐显露的影像霸权不仅在记录、表征和传播方面动摇着曾经统领天
下的文字语言的传统话语构成和稳固的霸权地位,而且改变甚至颠倒着符
号与指涉物、摹本与原本、现象与本质、影像与现实的本来关系。当今世
界,摄影、电影、电视以及网络视频等或动或静的影像与现实景象愈来愈
难分难解,影像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让人分辨不清,影像对现实的
替代可能在不断扩张,于是,影像与现实孰更真实便成为一个问题。西方
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居伊 ·德波在其 《景观社会》一书中感慨道:“世
界已经被拍摄”,“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
①
的存在”。 从意识形态到商业市场,影像的生产、营销和消费不仅成为现
代消费文化的一道亮丽景观,而且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体内容之
一。影像的普及乃至泛滥与网络时代的虚拟世界彼此呼应,共同营造着一
种所谓的虚拟生活,成就了一个与 “第一现实”实体生活相异的 “第二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