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61
试论张载思想及
关学学派的特点和学风旨趣
文必方
(广东中山大学哲学系九八级博士生 广东 广州市510275)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张栽思想的分析、梳理和考察,了解把握其思想的内在逻辑、问题指向和整体
面貌。揭示张载思想及关学学派的特点和学风旨趣。
关键词 张载关学学派特点 旨趣
中圈分类号:B文献材码:A文章编号:1000—875012001)Ol一6l一06
本文把张载思想及其关学学派置于整个宋代理学思潮兴起的背景下,通过对张载思想的
分析、梳理和考察,试图了解和把握其思想的内在逻辑、问题指向和整体面貌,来揭示张载思想
及关学学派的特点和学风旨趣。·。
关学是宋代理学思潮兴起过程中,崛起于今陕西关中的一个独立学派。张载时代,“关学
之盛,不下洛学”,一时门生云集、从学者甚众,阵容庞大,颇具声势。与洛学、新学鼎足而立。张
载思想及关学学派与理学其他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和学风旨趣,要把握张载思想及关学
学派的特点和旨趣,不仅要从张载思想及关学学派自身的逻辑发展中去了解和把握,而且还须
从整个宋代理学思潮兴起的广阔背景中去了解和把握。本文正是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探讨。
关学派的形成和创立当然与张载分不开,《宋史·张载传》称:“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
师,世称为横渠先生。”对张载的师承和学术渊源,尽管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张
载的思想既是宋代理学思潮兴起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又同张载本人的“勇于造道”、“苦心力
索”、独立创造分不开。朱熹曾指出:“横渠之学,是苦心得之。”“横渠之学,苦心力索之功深。”
(《宋元大学案》卷十八《横渠学案·下》)全祖望也认为“横渠先生勇于造道,其门户虽微于伊洛,
而大本则一也”。(《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序录》)这都说明了正是张载的“勇于造道”“苦
心力索”,终于使得关学在整个宋代理学思潮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张载本人也终成关学宗
师。张载一生为学宗旨可以用他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作概括。他一生为学虽几经转折,但与理学兴起时期其它理学家迥然有别,不是取
援佛、老人儒的方式,而是在他“气”本论理论的基础上,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本,
以孔孟为极,创立了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他在理学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并且.他
所开创的关学学派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理学学派相比,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儒学古朴
万方数据
·62· 贵州文史丛刊
无华的风格,显示出一种鲜明的学派特色,这就是它的坚守儒学、躬行札教、正当谨严、不尚空
谈、学贵有用、精思力践的学风旨趣。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里指出:“关学世所渊源,皆以躬行礼教为本。”(《师说·吕泾野柚》)张
载之学确实是“立礼为本”。张载平生教人,以礼为先,主张治人也应以礼为急。他认为:“礼
者,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经学理窟·礼乐》)“圣心难用浅用求,圣心须专礼
法修。”(《文集佚存·杂诗·圣心》)“学者且须观礼,盖礼者滋养人德性,又使人有常业,守得定,
又可学更可行,又可集得义。养浩然之气须是集义,集义然后可以得浩然之气,严正刚大,必须
得礼上下达”。(《经学理窟·学大原上》)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张载思想及关学学派鲜明的
儒家特征和儒家的价值取向。因此,司马光也认为:“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
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附录·司马光论谥书》)
张载之所以如此尊礼重礼,实出于一个儒者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秩序失调的痛心疾首,
对世俗民风败乱的深切忧虑。他指出:“古者惟国家则有有司,士庶人皆子弟执事。又古人于
孩提时已教之礼,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
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恨常在。”(《经学理窟·学大原下》)“又病随听居而长,至死只依旧。
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在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不能下官长,为宰相不能下天下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