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安徽段水体成组生物毒性评价.PDFVIP

淮河流域安徽段水体成组生物毒性评价.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  第 10卷 生 态 毒 理 学 报 Vol. 10, 2015 第6期ꎬ93 ̄100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No.6, 93 ̄100 DOI: 10.7524/AJE.1673 ̄5897.20150818001 阴琨, 赵淑莉, 郭辰, 等. 淮河流域安徽段水体成组生物毒性评价[J]. 生态毒理学报ꎬ2015, 10(6): 93 ̄100 Yin K, Zhao S L, Guo C, et al. Evaluation on water bodies in Anhui Section of Huaihe River Basin by a battery of bioassays [J]. Asian Journal of Eco ̄ toxicology, 2015, 10(6): 93 ̄100 (in Chinese) 淮河流域安徽段水体成组生物毒性评价 1,2 1,* 3 3 3 1 阴琨 ꎬ 赵淑莉 ꎬ 郭辰 ꎬ 吕占禄 ꎬ 王先良 ꎬ 金小伟 1.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ꎬ北京 100012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ꎬ北京 100083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ꎬ北京 100012 : : 收稿日期 2015 ̄08 ̄18     录用日期 2015 ̄09 ̄28 摘要:在淮河流域安徽段某区域采集了3 个地表水样和12 个地下水样ꎬ通过大型溞急性毒性(活动抑制) 、微核及 SOS/umu 试 验ꎬ分析了这些水样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ꎮ 结果表明ꎬ急性毒性测试中ꎬ该区域地表水及大部分地下水的急性毒性均未超 过US EPA 废水排放毒性的控制要求(0.3 TU) ꎬ有2 个位点的地下水样毒性当量为0.31 TU ꎬ超过限值ꎻ经t ̄test 分析ꎬ地表水的 急性毒性显著高于地下水ꎮ SOS/umu 检测中ꎬ2 个地表水样和7 个地下水样的结果呈阳性ꎬ表现出DNA 损伤效应ꎬ其诱导率 IR 在(2.20 ± 0.063) ~(3.36 ± 0.067)之间ꎬ对应的致癌风险P 基本处在10 ̄6 ~10 ̄7 水平ꎮ 微核检测结果表明ꎬ3 个地表水样具有较 严重的染色体损伤效应ꎬ9 个地下水样表现为阴性ꎮ 总之ꎬ该区域地表水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相对较高ꎻ部分浅层地下水也存 在一定程度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ꎬ致癌风险处在可接受范围ꎬ但仍可能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ꎻ而深层地下水没 有检测到任何毒性效应ꎮ 研究为周边居民饮水安全和人体健康提供了基础信息ꎮ 关键词:大型溞ꎻ成组生物毒性ꎻ微核ꎻSOS/umu ꎻ淮河流域 文章编号:1673 ̄5897 (2015 )6 ̄093 ̄08    中图分类号:X 171.5    文献标识码:A Evaluation on Water Bodies in Anhui Section of Huaihe River Basin by a Battery of Bioassays 1,2 1,* 3 3 3 1 Yin Kun , Zhao Shuli , Guo Chen , Lv Zhanlu , Wang Xianliang , Jin Xiaowei 1.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Beij ing 100012, China 2.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 ing), Beij ing 100083, China 3. China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 ing 100012, China Received 18 August 2015    accepted28 September 2015 Abstract:Three surfac

文档评论(0)

153****29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