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与人性的三重变奏-中国社会科学网.PDF

教育社会与人性的三重变奏-中国社会科学网.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社会与人性的三重变奏 杜威与布迪厄教育理念刍议 张 伟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 [摘 要] 基于对教育、社会与人性的不同理解,杜威和布迪厄分别构建其各 自取向不同的教育理 念体系:杜威从政治哲学与哲学人类学出发,将教育看成是建设民主社会与实现人性成长的现实手段;布 迪厄则从社会实践理论与批判社会学入手,将教育看成是进行文化再生产和个体争夺利益的权力场域。杜 威与布迪厄对于教育、社会与人性三者复杂关系的揭示,为后人理解教育的本质提供 了助益。 [关键词] 杜威;布迪厄;民主教育;文化再生产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章编号]1002-3054 (2016)05-0103-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60512 从教育理念发展的历史格局来看 .20世纪 展的迫切要求。 是一个繁荣与困顿并存的时期:一方面是各式各 在20世纪争奇斗艳般的教育理论舞台上, 样的教育思想与流派的持续涌现与彼此争鸣;另 真正有能力引起社会变革并最终被历史所铭记的 一 方面则是教育理念普遍面临着与现实脱节的实 原创学说可谓凤毛麟角。然而正是在如此逼仄的 践难题。始终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像赫尔巴特教育 环境下,杜威 (JohnDewey,1859—1952)与布 理论一样被社会大众所认同并对教育实践产生深 迪厄 (PierreBourdieu,1930—2002)两位学者 远影响。教育理念在数量层面的繁荣并没有掩盖 却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动人的淑世情怀提升了 其现实中的窘迫,这一悖论成为人们对于20世纪 整个教育理念世界的精神品格。成为当时以及后 教育现实的 “集体记忆”,也成为后人反思教育理 世理解和反思教育时始终难 以忽视 的两座 “思 念未来走向的现实基础。梁启超曾说: “凡 思‘’ 想高峰”。思想之所以崇高便在于其对于人们所 非皆能成 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 具有的永恒价值 ,唯有对前辈学人的思想进行回 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P13)一种教 顾与反思,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所处教育世界的演 育理念想要真正地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思 变历程与未来走向。本文尝试对杜威与布迪厄的 潮,进而引发社会层面的教育改革,除了自身应 教育理念进行学理层面上的比较与探讨,以期能 具备深邃的思想魅力外.还要紧密地贴合时代发 够对人们理解教育的本质有所助益。 [收稿 日期]2015—12—29 【作者简介]张伟 (1988一),男,山东临沂人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后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 目 (13JYA003) 北京社会科学 2016年第 5期 的宗旨在于强调教育的意义就是将人引入社会生 一 、 杜威与布迪厄教育理念概述 活——民主团体所特有的协作生活模式——之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人对其所托身的社会的思 中,个人在这个以全面参与和共同交流为特点的 考和参与,是人的观念对于外部世界的理想化改 共同体中生活,其社会同情心与审慎的道德理性 造,任何有价值的教育思想都应该涉及双重维度 将逐步形成。需要指出的是, 《民主与教育》不 的思考:一是哲学维度——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反 仅是杜威教育思想的真实书写,更是其最重要的 思和追问来把握个体存在的整体样态,并以此为 哲学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