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国战后经济魔术四边形.PDF
德国战后经济“魔术四边形”
德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第二大出口国,其人均GDP 逾2.7 万欧元。德国农业
产值不足 1%,服务业比重近 2/3,是一个产业结构高度发达的服务社会,其工业以机器制
造、汽车、电子和化工行业领衔;其国民经济严重依仗出口,出口占世界总出口额近 10%,
70%左右的贸易集中在欧洲和美、日等发达国家,国际收支长期盈余,通胀率低,失业率约
9% 。
但是,德国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先后经历了 1950 年代(7.9%)到 1960 年代(4.6%)后期
的恢复和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1970 年代的相对滞胀时期(2.94%),1980(1.8%)到1990 年代
(1.85%)的低速缓慢增长阶段。
增长,还是公平?
1945 年5 月8 日,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由美、英、法、苏四国共管,后分裂为东、西
德。此时,德国境内民生凋敝,生产停滞,经济完全无法满足国民的正常生活需求,完全是
短缺和管制经济。以1948 年6 月21 日西方占领区的币制改革为标志,德国充分利用了冷战
造成的东西方竞争气氛,在马歇尔计划援助等的启动下,凭借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克服了两
德分裂带来的产业和地区性结构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达到
并超过了战前水平。
整个1950 年代至1966、1967 年,德国年均GDP 增速达近8%,私人消费活跃,机器和
设备等的固定资产投资旺盛,出口增长迅猛,近乎充分就业(失业率跌至 0.7%),进入了著名
的“经济奇迹”时代。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恢复性需求,以及以朝鲜战争订货为标志的外需
对德国出口的拉动。
此时,崇尚市场力量和自由竞争、反对垄断,加上注重社会公正和平衡,成为经济发展
的主流思想,并影响了政府的施政方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战后初期属于右翼政党基民盟
/社盟的阿登纳和艾哈德政府任内的主导经济口号就是“增长、增长还是增长” 。
1966—1967 年,德国出现了战后首次生产过剩危机,国民经济出现相对罕见的0.7% 的
负增长,“经济奇迹之父”艾哈德领导的政府倒台,让位于左、中、右共治的库尔特·基辛格
大联合政府,它标志着迄今为止的战后经济恢复性补课和一路高歌猛进、惟有轻微周期涨跌
的单边高速经济增长终止。自此,德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需要强调宏观平衡和总体协调的增长
阶段。如何防止经济衰退及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大起大落和频繁波动,成为广受关注的议题,
相关的调节经济周期和商业行情的景气政策被提上议事日程。
经济政策思想也出现了较为鲜明的转变,出现了在德国战后历史上较鲜见的、以凯恩斯
主义为主导的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运行的总体调节政策,代表人物是当时的经
济部长卡尔·席勒。以新自由主义为主旨的德国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加入了政府总控的凯恩
斯主义新元素,政府对宏观经济目标追求也从增长转向了稳定平衡。
其间,马克升值压力成为热议的话题。由于公众、尤其是工商界对马克升值损害德国出
口的担忧,基辛格内阁中反对升值的财长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主张,压过了经济部长席勒和
央行意见,作出了马克不升值的决定。此举让联合政府承受了巨大的国内外压力。不久,随
着1969 年该届政府的下台,联邦政府作出了顺应升值的决定。
随着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显现,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启迪,莱茵模式对社会保障的强调,
东西方冷战的竞争压力,要求社会公正、扩大社会福利待遇的改革呼声渐高。1969 年左翼
的社会民主党勃兰特及1974 年施密特政府先后上台执政。左翼为主政府的执政,推出扩大
政府支出、保障社会公正和加强福利保障等经济政策。以雇主、雇员平摊缴费为筹资方式、
待遇均等的俾斯麦模式社会保险体制不仅得到恢复,而且空前扩大。一个以强制性社会保险
(含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等)为主体,囊括社会救济、社会津贴等的包罗万象的社
会福利体系逐步形成,德国成为社会福利国家。但是,高福利国家的刚性特征其后日益显现,
使其财政的可持续性备受挑战,为日后拖累总体经济发展埋下了伏笔。
应对滞胀困扰
1970 年代,德国经济遭遇了来自外部的强大冲击,尤其是美元走弱、布雷顿货币体系
的崩溃和两次石油危机。德国经济被迫彻底告别高增长和近乎充分就业时代,进入经济停滞、
失业和通货膨胀高企的“滞胀” 时期。
德国政府放开对马克汇率的管制、实行自由浮动,大量游资的流入使马克升值、通货膨
胀压力赫然凸现。增强了谈判地位的劳方在劳资薪酬谈判中提高工资增幅的要求助长了通胀;
通胀率从196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