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地质学基础.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山地震-地质学基础.ppt

?      —— 根椐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划分的的地强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不仅地震释放能量有关且与震中距及地面建筑的强度有关。    地震烈度一般分12级  同一次地震可产生不同的地震烈度。 地震后地面上地震烈度相同的点 连接起来称等震线,通常等震线是围绕震源或震中的封闭线。 * *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萃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记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发生在陕西歧山的地震] 第九章 地震地质作用 地震 这一自然现象是极其频繁的,每年约500万次,但大多数是属无感地震(4级以上有感)。7级以上属灾难性,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 1976年7月22日,唐山地震20多万人死亡,城市毁灭;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 ,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 , 10668人死亡,16574人失踪(截至2011年03月27日 )。等等。 唐山地震(1976年7月22日) 汶川地震 日本地震 1964.6.16日本地震 1994.1美国加洲地震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地震 地壳的机械颤动(振动) ? 震源 振动的源点,能量的发源点 ? 震中 震源在地表投射点 ? 震源深度 震源至震中的距离 1.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在固态、液态、气态的介质中均能传播,波速快,破坏性较弱,又称P波。 2.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只能在固态的介质中均能传播,波速慢,破坏性较强,又称S波。 地震波:从震中产生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类: 3.表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它仅沿地表传播,不能传入地下,波长大,振幅大,兼有纵波与横波的特点,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又称L波。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候风地动仪。准确测出震中所在的方向。 震源距 震源至地震接受(观测)站的距离 震中距 震中至地震接收(观测)站的距离 地震序列 在一个地区相继发生的并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大小地震 前震 + 主震 + 余震 震 中 距 地震波的记录原理 穿透地球内部的地震波   地震级    —— 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按照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多少来描述地震的等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现在一般采用理氏地震级。 地震强度   ? 地震级       ? 地震烈度   ? 理氏地震级    ——震中距100km处,由标准地震仪测量的地震波振幅的对数值。 地震级与能量的关系:logE=11.8+1.5M E-能量(震源释入的总能量)(尔格) M—地震级 8级地震的能量并不是4级地震的 2倍,而大约是4级地震的10万倍。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的划分 每次地震通常震中烈度最大,距震中近烈度大距震中远则烈度小。 等震线 深源地震300km 浅源地震70km,频繁、破坏动力强 90%的地震震源5~20km 构造地震 —— 绝大多数地震 火山地震 —— 火山活动,喷发气体 冲击力引发仅影响火山附近 陷落地震 ——岩溶塌陷,人为作用等 按震源深度分 地震类型 按成因分 中源地震70~300km 构造地震的成因        ---“弹性回跳”理论 弹 性 回 跳 示 意 断裂活动引发地震 影像片 全球地震分布有带状分布的规律,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地震带:     第二节 地震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此带活动最强) 80%浅、90%中、100%深源地震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全球15% 地震 3.洋脊地震带 均为浅源地震(火山成因) 全 球 地 震 分 布 带 我国地震分布: 东临环太平洋带,南有地中海—印尼带通过,内部有深大断裂。属多地震国家,主要是浅源地震,构造成因的地震。 中国地震带的划分: 华北地区(含东北的南部) 东南沿海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东北深震带 从地震岩石的能量储集到释放,也就是从蕴育地震到起震的整个过程中,岩石发生一系列物理性质的变化及变形和变位,尤其在震前不长的时间内,变化明显,为地震预报提供了可能。 第三节 地震的

文档评论(0)

sunyangbi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