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温如诉 俞帆.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 序 北  村 突然接到电话,电话那头传出久违的声音,称我 作“康叔”。 在记忆中,我平生唯被一人唤作康叔,这 个人就是俞帆。 俞帆乃我大学老师俞兆平先生之 子。 我和他结缘于我大学毕业成为文学编辑后重返 母校对俞老师的一次拜访。 老师向我诉说苦衷,儿 子无心高考,终日于纸上描画,写小说。 我带走了他 的一篇周记《阉猫纪事》回去细读,这一读不打紧,把 我惊得不轻:这哪是周记,分明是一篇小说嘛。 其体 验之独到、描情状物之老到让人完全无法相信这出 自一个十七岁少年之手,小说行文和语言运用之娴 熟,一如经过相当程度的历练,我知道,这是大量阅 读的成果。 凭直觉认为:我发现了一个小说天才。 我几乎不加编辑地在我所在的《福建文学》杂志 的头条位置刊发了这篇处女作,它旋即被《小说月 报》选载,这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我的判断。 接着我 又发表了俞帆的小说《永远的水仙》,仍是佳篇,一如 既往印象深刻。 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一颗小说界的      1 余 温 如 诉 璀璨之星正在中国文坛升起,就像我看到评论界的另一颗星星谢 有顺同时正在升起一样。 这两个出自闽地的青年俊杰的横空出世 仿佛是某种神秘召回,分别在逻辑和体验的星空各司其职,我确实 是把他们身上的才华视作一种使命性质的呼召。 俞帆不久后出国去了新加坡,这增加了我对他可能会远离文 学的担忧。 后来我有幸在他工作的城市广州见过一面,他已经是 大广告公司的策划。 此后我读到的他的作品并不多,他甚至某种 程度上逸出了文学界的视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自由 化成果显现的时代,俞帆因职业的关系深入其中,和惯常读中文系 毕业分配到文化机关工作的职业作家不同,他对急速流变的转型 中国的体验也许更独特。 这种猜测在这一次阅读他的作品集时已 然感受到了。 除了我发表过的他的两篇小说,这个集子的大部分作品我尚 是第一次阅读,久违的俞帆仍然才华横溢。 选择的题材非常广泛, 从青春困惑到爱情质疑,从存在之思到历史记忆,不似职业作家具 有的题材相对统一性,能看出这个业余时间写小说的人的随性和 自由。 俞帆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仍然具有强烈的天赋特 质,而不是在职业写作生涯中逐渐积累的成长轨迹。 我读着这些篇章的时候,重温了当年邂逅一个小说少年的喜 悦,我仍然认为俞帆具有一个优秀作家求之不得的天然禀赋,包括 四个方面:体验能力,就是对生命和人性重要母题的注意力;感受 能力,就是对事物和情感特殊的敏感能力;结构能力,就是对笔下 事物非人工的自然处置能力;语言能力,一种由天赋和阅读共同构 成的表达能力。 《青春将逝》中爱情永恒性的限度、《四月之光》中 信仰的困惑、《狼》中的存在之思,都表达出俞帆对一些重要母题的      2 序 关注。 在感受力方面,选集中的各篇都很均衡,作者在对人物和事 件的感受中把作者、叙述者和主人公成功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俞 帆小说少年老成的原因之一,职业作家在不成熟的阶段往往在这 点上割裂,从而失去小说“自然生成”的感觉。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