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并不乐观的新闻背景 
1.入托,也是个事 4 
2.母女跪求入学,神秘的 “中间人” 16 
3.小升初,四年级就要6点起床做奥数题 32 
4.中考,大敌当前 41 
5.一首歌:残酷高考纲领 51 
6.传说中大学就是人间天堂 58 
第二章 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1.在济南上学 70 
2.济 “难”之途 101 
第三章 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 
1.在幼儿园:小娃娃也要做主 111 
2.在小学:面向阳光,就不会有阴影 117 
3.在初中: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伙伴 124 
4.在高中:撕书?打老师?绝不允许 131 
5.没升入高中的孩子去了哪里 132 
第四章 回归教育的本质 
1.上学要花多少钱 151 
2.家长在忙什么 162 
3.老师在忙什么 170 
4.我们在忙什么 176 
5.回归教育本质——乡村孩子的求学路 182 
6.启示录:一位中国校长的美国之旅 207 
                                  引言 
为撰写此书,我于2015年4月某日上午,事先与山东省济南市 
教育局办公室取得了联系,说明来意,并留下了与本书编辑共同 
拟定的写作构思。下午,教育局某负责同志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 
我的采访。 
我虽在济南工作和生活,但平时专注于写作,对济南市各部门的 
情况都不熟悉,但一见此人,不由暗想,果真是管教育的,衣着 
这么整洁,谈吐如此儒雅,哪像我,不管去哪里,都是一派休闲 
风格。又不禁想到,当年我在山东省金乡县实验小学任教,我的 
那个班差不多有七八十个学生,课桌摆满了教室,讲台两侧的课 
桌基本就贴着黑板,教学任务极为繁重,而且教师的社会地位也 
不尽如人意。一旦有机会脱离了学校,真是有了“鲤鱼脱却金钩 
去,摇头摆尾不再回”的感受。时隔三十年,教育上的专业词语 
简直忘光了,早就成了“非教育专业”人士。如果负责同志说起 
教育上的 “行话”,我恐怕听不大懂呢。还好,负责同志基本按 
照那份儿写作构思,开始了我们的谈话。那份构思我也仔细看过, 
重点之一就是: 
 “上学难”。 
入托难,上小学难,上中学难,上大学难…… 
但是,负责同志明确说明: 
在济南上学,一点也不难。 
我很吃惊。心想,现在社会发展了,我国教育状况非三十年前可 
比,教育行业也是极为热门的工作。我自己也不是没想过,如果 
我坚持从事教育,说不定成为名师,也挺荣耀的呢。当然这是我 
的一点私念。 
另有一个私念。写这本书,首先是冲着“难”字而来。如果不“难” 
了,如何下笔?将来读者阅读此书,大约也正看在这个 “难”字 
上。我承认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但也不至于好到此负责同志 
介绍的地步。显而易见,我的观念必须扭转。 
负责同志说,如果你能廓清社会上人们对教育的许多不客观的认 
识,功莫大焉。 
听到这话,我神情几乎庄重了起来。这可不是单纯写一本书的问 
题啊。对我来说,文字,历来就是责任和使命。 
无独有偶。早在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副省长 
陈晓光在接受人民网记者的采访时,就教育不公平、上学难、上 
学贵以及如何使老百姓满意等问题,就同样强调过: 
 “我国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 
当记者问到“如何看待网友关心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时,陈晓光 
这样回答:对教育来说,老百姓要追求公平。公平是广义的、宏 
观的,这是一个广义的提法,教育公平包含有教育资源、受教育 
程度和师资力量的公平等。国家在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 
力。比如说国家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做了一个农村远程教育网 
络,能够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吉林省已经覆 
盖了70%,马上就能达到100%了,但这样还没有达到让老百姓人 
人满意的状况。 
记者继而提问,人民网调查表明,教育不公平会直接产生经济收 
入的不平等,您有何评论? 
陈晓光:从政府的层面来看,保证政府提供的资源能够让每个人 
享受。家庭、社会是一个整体,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不一样,所 
以每个家庭的孩子享受教育的程度就不一样。目前我们正处于由 
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用计划经济手段强制让每个 
家庭的孩子都享受同样的教育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应该允许短 
期内有差异化的存在。从政府的角度讲,尽全力做到公共资源公 
平合理地分配,使所有人享受公平、合理的公共资源。 
那么,陈晓光对 “上学难、上学贵”又有什么不同看法呢? 
陈晓光则这样做出解释:现在老百姓所反映的“上学难、上学贵” 
的论调是不对的,我们从来没有过 “上学难”,也没有过 “上学 
贵”,我国也不存在 “上学难、上学贵”的问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