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病毒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从诞生起就一直缠绕在计算机周围的幽灵。几年前只有计算机专业人员经常接触计算机病毒,而今天,所有使用过计算机的用户都不同程度遭遇了计算机病毒。随着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计算机和互联网正成为我们每天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不管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不管工作性质是什么,一名会计师、一个大企业家和一名小商人或者任何其他需要利用计算机的专业人士都必须同样面对病毒、恶意代码和特洛伊木马程序的威胁。事实表明,病毒或其他恶意代码可能对至关重要的信息以及个人和生意的成功所依赖的计算系统造成巨大危害。可是,计算机病毒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节 计算机病毒的起源和发展 蕴育生命 峥嵘初现 风起云涌 网络蠕虫 批量生产 宏病毒 颠峰之作 永不结束的战争 一、蕴育生命 计算机病毒这个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49年,当时距离第一部商用计算机的出现还有好几年时间,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在《复杂自动机组织论》提出了最初的计算机病毒概念,一种能够在内存中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程序。冯·诺依曼的理论成为计算机病毒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当时,绝大部分的计算机专家都无法想象这种会自我繁殖的程序是可能的,可有少数几个科学家默默地研究冯·诺依曼所提出的概念,直到…… 1960年,美国的约翰·康维编写了一个称为“生命游戏”程序,他的游戏程序运行时,在屏幕上会生成许多“生命元素”图案。这些元素图案会不断的发展变化,如果屏幕上的元素图案过多填满屏幕时,有元素图案会因缺少生存空间而死亡。如果元素图案过于稀疏会由于相互隔绝失去生命支持系统,也会死亡。元素图案只有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这个游戏首次实现了程序自我复制技术,它们能够自我复制并进行传播。 与此同时,在著名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下设贝尔实验室里 ,三位年轻程序员道格拉斯·麦耀莱、维特·维索斯基和罗伯·莫里斯为打发工作之余的无聊时间,发明了一种游戏叫“磁芯大战” (core war) 。磁芯大战的玩法如下:两方各写一套程序, 输入同一部电脑中,这两套程序在电脑记忆系统内互相追杀,有时它们会放下一些关卡,有时会停下来修理(重新写)被对方 破坏的几行指令 ;当它被困时,也可以把自己复制一次,逃离险境,因为它们都在电脑的记忆磁芯中游走,因此得到了磁芯大战之名。 这个游戏的特点,在于双方的程序进入电脑之後,玩游戏的人只能看著屏幕上显示的 战况,而不能做任何更改,一直到某一方的程序被另一方的程序完全 “吃掉” 为止。尽管贝尔实验室这三位程序员也明白这种程序的危害,并没有将这种游戏方式公开。不过这个游戏太有趣了,还是逐渐流传到其他的计算机中心。这个游戏程序就是最早的计算机病毒的雏形。具备了自我复制、自我传播和破坏性。后来大名鼎鼎的莫里斯玩这种游戏总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1975 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 (John Brunner) 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Shock Wave Rider) 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成为当年最佳畅销书之一。 第一个真正的计算机病毒是在1983 年 11 月 3 日,弗雷德·科恩 (Fred Cohen) 博士研制出一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复制自身的破坏性程序,伦·艾德勒曼 (Len Adleman) 将它命名为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es),并在每周一次的计算机安全讨论会上正式提出,8 小时后专家们在 VAX11/750 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第一个病毒实验成功,一周后又获准进行 5 个实验的演示,从而在实验上验证了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实验室里诞生的病毒并没有广泛流传,它只不过证明了一种危害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危害最终被病毒制造者大规模地实施起来。 80年代初,I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机),IBM的PC系列微机因为性能优良,价格便宜逐渐成为世界微型计算机市场上的主要机型。但是由于IBMPC系列微型计算机自身的弱点,尤其是DOS操作系统的开放性,给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装有DOS操作系统的微型计算机成为其攻击的主要对象。 1986年,巴基斯坦经营着一家销售IBM PC机及其兼容机的小商店的两兄弟,拉合尔·巴锡特(Lahore Basit)和阿姆杰德(Amjad)。他们也常为客户编写一些应用程序并为盗版而烦恼。为了打击那些盗版软件的使用者,他们设计出了一个名为“巴基斯坦智囊(Pakistan 即 Brain)”的病毒,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的软件被任意盗拷。只要有人盗拷他们的软件,BRAIN就会发作,将盗拷者的硬盘剩余空间给吃掉。该病毒传染软盘引导文件,在一年内就流传到了世界各地。这就是最早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