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旧体诗中的香港印象.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舊體詩中的 香港 印象 文:林永堅 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講師 追溯香港文學的源頭,一般研究多從 1950 年代國共內戰以後,不少中國大陸的文 人南下來港從事文學創作談起。這些南來文人的創作,無論體裁是小說、散文或詩歌, 都主要以白話文寫成。談香港文學,相信不少人都能說出金庸、西西、也斯、劉以鬯、 董啟章等現代作家的名字,香港文壇彷彿不見古典文學的痕迹。 其實,以香港風物為主題的古典文學作品,早於香港開埠時期已經出現。香港自 十九世紀中葉割讓予英國以後,經濟、政治、風俗方面均受西潮影響,逐漸與傳統中國 社會不同。這些變化引起當時不少南方文人注意,「香港」成為了他們文學創作的重要元 素。這些文人的身份甚為紛雜,有清廷官員(如左宗棠、黃遵憲等),有啟蒙思想家(如 魏源、康有為等),更有清廷通緝的欽犯(如王韜、洪仁玕等);也有部分文人與香港的 關係甚為密切,如著名報人潘飛聲長期旅居香港,政論家胡禮垣更在香港土生土長。從 這些文人的作品內容來看,不難發現當時的香港早已成為不少南方文人的寫作對象。 杏 壇 點 滴 37 除了描繪陌生的事物外,黃遵憲也透過詩歌反 映香港當時的經濟狀況。如詩中有云:「飛輪齊鼓 浪,祝炮日鳴雷。中外通喉舌,縱橫積貨財。」「飛 輪」指輪船,「祝炮」即是今日所說的「禮炮」。由 於當時的輪船在船舷兩側裝有巨輪,行駛時撥水前 進,轉動如飛,故稱作「飛輪」。鳴放「禮炮」的儀 式對其時中國人來說,也是十分罕見的。最後兩句 更點明了香港作為中西通商樞紐的重要位置。即使 在百多年後的今天重讀此詩,也能真切體會到香港 華洋雜處、中西合璧的特色。 香港被英國管治的事實,使不少文人耿耿於 懷。如康有為〈初游香港睹歐亞各洲俗〉云:「傷心 信美非吾土,錦帕蠻靴滿目非」,帶出縱然香港景象 繁華,然而國土淪喪,觸目所及俱是陌生的西洋事 物,頓時令詩人感慨萬分。此外,文人在作品中對 香港用上不同的稱呼,往往反映了他們對香港的觀 聖約翰座堂 感,如王韜稱香港為「番州」,林昌彝更稱之為「鬼 島」,直接流露了他們對外國侵略者的仇恨。另一 在早期有關香港的文學創作中,最有名的首推 方面,康有為卻稱香港為「靈島」,原來他在香港的 黃遵憲的〈香港感懷十首〉。十首全是五言律詩,內 時候,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並認為西學乃中國的前 容主要鋪寫晚清香港的風俗面貌,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