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再谈超社会体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N.W.J.E 再谈“超社会体系” 文章编号] ( ) [ 1001-5558 2011 03-0041-15 ●王铭铭 [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A 我理解的“超社会体系”,可用supra-societal systems 来表达,大体意思是:存在着凌驾 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之上的体系,这些体系也多以社会性为内涵,但其主要特点是,它们 常涵盖一些小于自己的“社会”或大于自己但作为局部被它们“包括”的“因素”。 —尤 —的 后面将谈到,这一思考,受到了前人—— 其是莫斯( )—— 社会思想的 Marcel Mauss 启发,但它首先涉及“中国问题”。 大家知道,社会科学中有个“中国社会”的概念,我们对它已司空见惯,论及之时,总是不 加定义,更不予辨析。之所以提出“超社会体系”这个概念,是因为我对“中国社会”这个概念 有怀疑。 请容我从个人求知的“背景”谈起。 世纪 年代中期,我刚从英国回来,开始琢磨评介国外人类学中国研究之作,以补 20 90 国内之空缺。(当时,国内介绍海外汉学论述的论著已不少,但人类学界介绍的更多是人类学 的学科知识。)我分章写出述评,最后合成《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一书① 。书写得匆忙而粗 * 本文的大部分内容口述于2009 年作的题为《关于超社会体系概念的初步思考》的讲 座中。该讲座于 年 月 日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一楼报告厅举行,讲座曾由乔小 2009 12 18 河记录整理。本文的成文,得益于他的这一整理。在修订过程中,得到何源远同学的帮助。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北京:三联书店, ① . M . 1997. 西北民族研究 年第 期(总第 期) 2011 3 70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 ( ) 2011.No.3 Total No.70 王铭铭·再谈“超社会体系” 糙, 不堪回首。 没有一本书不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制造”的,对我这本书的“制造”作一点说明,是有必 要的。与此同时,我也想借此表明,我后来的一些想法,与当时的习作是有关的。 这里要谈的“超社会体系”,是我在评介海外人类学家中国之说时隐约感到的问题。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涉及 世纪 年代在英国和美国的人类学界出现的两位研 20 50 究中国的重量级人类学家:英国的莫里斯·弗里德曼( )和美国的施坚雅( Maurice Freedman G. William Skinner)。这两位学者在大西洋两岸各自对中国作了思考,在当年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两位人类学家的贡献,“中国”这个概念在人类学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他 们之后,固然还是有一两代人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