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半导体器件发展历史与现状内容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半导体器件的分类 两端器件:pn、肖特基 各类发光器件 探测器件、太阳能电池、 肖特基器件、其它器件 三端器件:pn+mos pn+np MOS器件、存储器件 双极型器件、功率整流器件;引言: 半导体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概况;一、半导体的发展概况;1. 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硅石时代;历史学家将20万年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信息时代的特征性材料是硅,如今,以硅为原料的电子元件产值超过了以钢为原料的产值,人类的历史因而正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硅器时代。 硅所代表的正是半导体元件,包括存储器件、微处理器、逻辑器件与探测器等等在内,无论是电视、电话、电脑、电冰箱、汽车,这些半导体器件都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服务。 硅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元素,把石??变成硅片的过程是一项点石成金的成就也是近代科学的奇迹之一。 由此看来,人类的科学发展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不停寻找新材料的过程, 上帝似乎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用了20万年的时间我们的材料从石头又回到了石头!;;;;1947-1948年,点接触和面结型晶体管的发明;;计算能力与计算成本的比较与进步; 20万年以来,虽然已经从石器时代进步到硅器时代,但人类对材料加工的原则没有根本变化——都是以总量相当大的原子或分子作为处理对象。机械加工如此,化学加工也是如此。进步仅仅在于每次处理的原子或分子总量在不断减少。硅器时代的摩尔定律最能体现这种进步。 ;Cost of Single Transistor;;;;;2.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天然发光二极管;   科学家在研究非洲燕尾蝶的时候,发现其翅膀上的鳞状覆盖物和发光二级管之间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蝴蝶翅膀上的鳞状覆盖物内包含着一些被称为“光子晶体”(Photonic Crystals)的微小结构,而这和发光二极管中的微孔的作用机制非常类似。; ;到2010年,光是太阳能电池一项就有望突破110亿美元, ; 80%的市场被硅占据 III-V族芯片制造商唯有图谋剩下的20%市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与发电 硅太阳能效率:1-20%(未吸收的低能部分损耗)-40%(高能部分转变为热能损耗)=40%, 实际值为该值的一半。 现在,Emcore的GaAs高频多结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约36%,Spectrolab的光电系统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为40.7%,未来十年它将会达到45%。 作为比较,多结硅电池的转换效率纪录仅是24.7%,而国内企业的记录一般是17%。 但这个产业更加关注,如何才能降低太阳能的每瓦成本? 据Spectrolab公司的统计结果,转换效率在40-45%之间的太阳能电池,其每千瓦时的生产成本可降至10美分。 若在中国大面积使用硅太阳能装置的话,太阳能光热折合发电成本仅为每千瓦时0.15元,比常规的发电成本约低一倍。???; 可见光发光二极管进人商品化阶段最早要追朔到1962年,当时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Holonyak ,制成了发红光的化合物半导体合金,磷砷化镓。它们不甚么亮(<0.1lm/W,大约比白炽灯效率低150倍而且很贵,所以售出很少。 MonsantD和HP公司的改进LED使黄、绿加人到红色LED行列中,这都是在1970年之时。 AIGalnP LED是1991年由美国 HP公司和日本东芝公司研制成功,并于 1994年改进成功,采用 LP-MOCVD技术,其后HP又开发了透明衬底技术大大提高了发光效率 LED性能改进速度大约是每十年提高十倍,导致今天某些LED比之通用光源白炽灯或卤素灯具有更高的效率。;Nick Holonyak: He Saw The Lights Nick Holonyak Zeigler, Illinois; 1928 ;当年美国MIT物理系David Pritchard教授要求MIT物理系留下自己的博士后Wolfgang Ketterle在本系做教授,就不得不以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让出相关的研究经费为条件。   Pritchard决定让Ketterle接手原本是他主持的BEC实验研究工作,而自己则选择了改变研究方向。Pritchard说: “我从此脱离了该项实验,但我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同事。” 根据SCI检索,Ketterle留在MIT后的1994-1998年间,Prichard和Ketterle没有共同署

文档评论(0)

youngyu0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