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惊的细节藏在历史深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令人震惊的细节藏在历史深处-历史论文 令人震惊的细节藏在历史深处 文 章夫 对于人类近代史而言,2015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70年前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大半个世界都被裹挟进来,给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是人类文明社会一道绕不过的伤痛。由是,世界不少国家都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透过那些仪式感极强的热热闹闹的纪念,我们似乎忽略了那些还未曾失却温度的细枝末节:大事件背后的小事件、大战役背后的小巷战、大场面背后的小场面、大人物背后的小人物……那些“小”的命运走向、那些“小”的生存状况、那些“小”所缔造的历史……芸芸众生,泯然不知所终。 刺刀见红的战争面前,那些看似小的历史细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巷战,都会成为扭转整个战局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个中国男人的“细节标本” 讲三个与战争有关的中国男人。 余戈,一位致力于“微观战史”写作的中国军人,他所著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l944:腾冲之围》让许多写了数十年战争题材的作家汗颜。 从战事的前因后果,到具体的战役、战斗部署,从双方兵力、兵员成分,到武器装备、战斗力评判,甚至日军残兵的逃跑路线……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就在余戈“掘地三尺”的史料发掘中浮出水面。用四年时间,一边亲赴松山踏迹觅踪,一边青灯黄卷地在历史书页里翻寻。一部30万字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竟有880余条注释,34幅图表。无一事无来历,无一处无根据。为我们一点点廓清迷雾,一块块拼接,构成了一幅惨不忍睹的真实战争史的血腥拼图。被誉为“战场考古学”。 樊建川,一位早已退伍的老兵,毕生致力于“为了和平,收藏战争”的理想。他不仅长于“藏”,更热衷于“收”。他用数十年心血见证收藏二字的真谛。 数万件抗战文物的收藏故事,樊建川可以不间断地讲十天十夜,构成一部中国版的《十日谈》。但最让樊建川自豪的,还是历尽艰辛收藏的最小的大文物一一《荻岛静夫日记》。 说它小,是因为这7本日记都只有手掌般大小。说它大,是因为为些看似不起眼的几本日记,却成为曰军侵华战争最真实的前沿写照。 1937年8月23日,27岁的日本青年荻岛静夫应召入伍。一周后,他乘船从日本神户出发,经4天航行后,抵达上海,加入日军第110步兵团第110联队,成为一名特殊的军人——“火葬兵”,专门负责焚化战死侵华日军士兵的尸体。仅仅在淞沪会战一役中,他一人就焚化了1000多具尸体。 荻岛静夫最大的爱好是每天记日记,从他每天所见所历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了有关日军如何扫荡、如何烧房、如何杀人、如何抢劫、如何强奸……以及慰安所如何建立。为试一把新刀,他们的队长如何将几名中国战俘劈死。日记中还不时表达出“良心是于心不忍的……”这样闪现良知的文字。 就这样,荻岛静夫从一个普通日本兵的视角记录了淞沪会战、南昌会战、南京会战和台儿庄作战的大量细节。7本日记加上一本照片集,有文有图有真相,真是一件完美的历史物证。所有人看了这样的细节都无不震惊,难怪专家们在认定文物等级时全票通过,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还有一位名叫方军,1979年,方军从部队复员回到北京。次年,他开始了4年的夜大日语学习,毕业后,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给日本记者当秘书,1991年赴日本留学,一边打工挣学费,一边采访当年的侵华日军老兵。回国后,方军写了他的成名作《我认识的鬼子兵》,引起轰动。10年来,方军的足迹遍及全国甚至延伸到国外,一共采访了300百多人,受访者的年龄跨度从66岁到105岁,都是当年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幸存者。 他执着地追赶采写“最后一批人”:老八路新四军、国民党抗战将士、侵华日军老兵、被强掳的劳工、被日军强掳为性奴隶的所谓“慰安妇”、细菌战受害者、日军子女、国军子女、美军飞虎队等。 方军把这些与抗战有关的人,称为亲历抗战的最后一批人。方军采访他们写成的书,就叫《l931-1945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批人》。 这三个中国男人,都与行伍有关,都在用毕生的精力,在不同领域做着与“战争”有关的细节挖掘与整理。无疑,他们会赢得历史的尊敬。 让细节走向前台,还原历史现场 抗日战争胜利的背后,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总结的。其中之一,便是我们在细节上做得太粗了。进入我们视野的史料,往往注重于“高端”,而那些来自于战壕里浴血拼杀的“低端”记录,却成为可有可无的边角料常常被忽略。 殊不知,战后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撰的战史丛书,关于滇缅战事的记述常常具体到一个中队的行动。这显然得益于拥有较完备的部队阵中日志、战斗详报等史料,而它竟然是由一支被打得溃不成军的败军保留下来的。 美国人更是精明,他们一直打的是“股份制战争”。一场战争开始前

文档评论(0)

ipad0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