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忻县的北京知青名录
摆弄治政能力有余,管理经济能力空白的毛泽东,康生,柯庆施,陈伯达,张春桥等人常常拿治政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是明显的一例。他们搞的文革使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城市没有了就业的机会。把一大批城市初中高中的还未成年的学生娃娃,以治政口号驱赶到他们跟本难以接受的农村环境中以体力劳动赚取微薄的工分值来维持生命。毁了他们正常受教育的权利,毁了他们适龄恋爱婚姻的机缘,使人生未来变的捉摸不定。后来的一系列的返城折腾都把他们搞的精疲力竭。他们应当好好写写各自的经历,实实在在说出他们的苦处,给当权者一个警世名言,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再重演。
在四五十年前,我要说如上的话就是现行反革命是会被五花大绑枪决的。大部分的人至今还心有余悸,不敢说实在的话。他们是哭着被运出北京,到农村住集体户,吃的是当时最差的食物,干的是沉重的体力活。说个不入时代的话,唱段不入时代的小曲就会被批被抓,有的甚至被枪决。说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有权力的农村贫下中农干部都在千方百计的让他们的子女逃离农村,这就是最好的现身说法“再教育”。“再教育”的结果就是死也要回城。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恩怨忘却,留下真情重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
毛泽东,康生,柯庆施,陈伯达,张春桥这些人都死了,对他们的批评,他们再不能发狠发威。有了这样的几会,我希望有一些北京的知青能够把当年在忻县的困苦经历写出来,把他们因为上山下乡给他日后生活带来的坎坷写出来。把真实的记录留给“未来共斟酌”
这“困惑”现在看来确是毛泽东他们一手造成的。
新浪博客中有一个《正外外的博客》。《正外外的博客》中有一篇《剪裁酸楚,过滤苦痛青春的回忆依然鲜活——农村插队二、三事》的博文,写的有些内容。 htHYPERLINK /s/blog_764439df0101gc19.htmltp:///s/blog_764439df0101gc19.html 她写到:
1968年11月28日,17岁的我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与女二中的许多人来到山西忻县(现叫忻府区)农村插队落户。班上三位女同学和我,被分到忻县平川的一个大队。现在也说不清,我脑子哪根筋搭错了,怂着这三位女同学与我在县城学习班一起写了血书:坚决到忻县最艰苦的山区去,到革命老根据地后河堡去安家落户。此事惊动了县长,由于我们死活不服从分配,最后把我们四位女生分到远离女二中插队点,到半山区半丘陵的上寺公社上寺大队。县领导不敢把我们四个女孩子放到没有知青点,山上石头比土多,没有电灯的后河堡村。
我们刚到上寺村时,其他学校的知青还没到,不久又分来地坛中学的学生四男四女。他们形成另一个集体户。年底,男三中68届高中的梁建新(我们中梁建华的哥哥)、老牛(梁建新同级的同学)、68届初中的曲解放来到我们集体户上。 1970年,我们集体户七人在上寺村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
前排左起:张娟、王家蓉、我、梁建华。后排左起:梁建新、老牛、曲解放
上寺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它沟多,坡陡,雨少,且都集中在夏季形成暴雨。附近没有河,却有一条常年被洪水冲刷出的河滩,只要不下雨,这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沙石路。村里有100来户人家,多数农户住在高坡上的土窑洞,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大队所有,能算平地的二十来亩良田就在村口,面对着公社。有十来亩用来种菜,剩下种像是“白马牙”、“金皇后”品种的玉米。山上只有梯田,没有开出来的地只有灌木丛和野草,很少能看见树,更没有果树。几条沟里分别种着“小兰花”的烟草、玉米、高粱。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分种在七梁八沟的谷物,产量极低,小麦的产量好的时候只有100多斤。这里主要产玉米、高粱和小米,收成好坏全靠天。 这里的我就是郑椰影。我问他见没见过忻州知青的名单。他说有忻县知青的。随即,给我发来十二张图片。照的齐全清楚。我把他登在这里,以方便转载传看。
解原公社
六石大队吴 刚 钱崇名 王金榜 赵学新 齐小新 吴玉忠陈忠茗 李增明 王魁光 刘崇喜 王燕林 王福成云桂芬 李 洁 李宝英 张祖芬 张秀春 张凤芸李淑英 李淑敏 王秀琴 董 娟 张树敏 徐连秋张瑞琴 王凤英 韩久美 白淑福 周保臣 焦连根周存圃 金梦丽 段义才
豆槐大队宛贺娜 宛贺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