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抑或自我救赎——《亲人》导读.docVIP

亲情,抑或自我救赎——《亲人》导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亲情,抑或自我救赎——《亲人》导读-中学语文论文 亲情,抑或自我救赎——《亲人》导读 小说名为“亲人”,可是若从亲情的角度来读,会有不少描写令人匪夷所思。亲情,是公认的合法情感,而且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显现模式。从这点来看,其实文学描写中的大量亲情已然是公共化的言说,而非个人化的言说了。而自我救赎,名字虽然高深,其实却是我们在人生路上都需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按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当你遭遇痛苦,靠别人的迁就、开导来帮你摆脱是靠不住的。我们只能靠自己。靠自己又该怎么做呢?个人有个人的法子,个人有个人的自我救赎之路。个人在自己的救赎之路上有个人的体会、境遇。所以自我救赎是不同于亲情的个人化、体验性的阅读视角。 《亲人》讲述的故事,难以用任何套子去套。女儿16岁那年就离家出走,8年未曾见母,忽然一日心有所动,于是曾经熄灭的母女情重新燃起,女儿回去找妈妈了。女儿虽然因恨妈妈而离家出走,可是母爱的缺失毕竟是大痛苦。于是一个生活的细节唤起了她的温暖记忆,她去寻找母亲,踏上了自我救赎之路。可是结果却是母亲已然去世。一般小说写到这里,情节差不多就该结束了。一般小说家会尽力渲染寻母的过程并在其中穿插母女往昔的生活。然后,母亲不在了,然后遗憾,然后,悔恨,然后母女情的伟大云云。就像一般故事,王子和公主历经艰辛,终于幸福地结合在一起,然后,故事结束了。可是真正有匠心的作家却能看出来,这时候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亲人》的作者也是如此。没有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我们的女主不但不遗憾,反而重燃对母亲的愤恨。一般读者看到这里也许会想这女儿也太不可理喻了。要站在亲情的角度还真不好理解。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你不要站在公共道德情感标准的角度来评判嘛,你要站在女儿的逻辑来体会。母亲的死意味着女儿好不容易跨出的自我救赎之路断了。你说她能不恨母亲吗?能不对母亲的死表现出漠然,连骨灰都不肯去看上一眼吗?这就是每一个人独特的精神情感世界,就是每一个人独特的心灵情感逻辑呀。 既然自我救赎之路在这里断了,那就重新寻找吧。结果,巧合来了。女主人公又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错将她当作了自己要约会搞一夜情的网友。可就算目的是一夜情,也不排除相互的倾诉和刹那的感动啊。人呀,有时候就是那么奇怪,20多年的母女,此时回想起来都是怨恨,而一夜的雨露萍水,却能不时闪现些许的灵魂的关怀:“何湘伏在他背上,蜷成一团,眼睛合起,恍若成了妈妈怀中的小婴孩。她迷迷糊糊地感叹,哎呦,从来没有过这么……快乐。”于是,自我救赎似乎就要在这意外中不期而至地完成了。这一夜后,她终于取回了一天前连看都不愿去看一眼的的妈妈的骨灰盒。 可是故事突然又一次转折,女主回去后发现她怀孕了,而那个男人却任是千呼万唤也是音讯全无,人间蒸发了。于是,自我救赎之路再次中断:“前些天,确实豁然开朗,但今天回想往事,何湘心里的那份恨又返回来。”她甚至赌气又将妈妈的骨灰盒送了回去。 小说写到这里,真是一波三折。不过接下来的故事,我是有点遗憾的。那就是看守骨灰塔的女人对她说的一番话——实在有些做作。让一个私生女去她的亲生爸爸那儿忍受6年的白眼、压抑、屈辱,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出这是什么“福气”。亲生爸爸一家之所以让她吃6年饭,小说有交代,是怕她妈妈告,毁了前程。而且他们一家也终于在6年之后实在无法忍受而选择突然消失了。这是什么“福气”呀!母亲拿女儿当发泄报复的工具而已。这点描写让我想到于丹——作者或许中她毒不浅。 但最后的结果我可以接受,那就是一个孩子的到来,或许可以真正完成她的自我救赎之路。她的母爱的缺失,可以通过她给孩子的真正的母爱获得补偿。这种感觉,做了父亲的我是能够体会到的。不过,我期望这种真正的母爱,决不是在将来的某刻巧遇孩子生父后让孩子再如法炮制地紧跟生父去他家吃几年饭! 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理论也告诉我们读者大于作者。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一个积极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作品进行了改写,灌注了新的情感逻辑。将小说读出味道,或许就是这个意思。不要去被动地追着小说跑,而要主动地迎着小说走。这样一来,亲,你所看到的、感到的,都会大不一样哦。 金立群,文学评论家,博士。

文档评论(0)

ipad0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