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中医治疗帕金森症的.ppt
* *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 中医内科学 帕金森症的中医治疗 《张氏医通》?.颤振 经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深师曰。振乃阴气争胜。故为战。栗则阳气不复。故为颤。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颤振与螈 相类。螈则手足牵引。而或伸或屈。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亦有头动而手不动者。盖木盛则生风生火。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若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若肝木实热。泻青丸。肝木虚热。六味丸。肝木虚弱。逍遥散加参、术、钩藤。挟痰。导痰汤加竹沥。脾胃虚弱。六君子汤加芎、归、钩藤。卫虚多汗恶寒。加黄 二钱。附子五分。脾虚。补中益气加钩藤。心血虚少而振。平补正心丹。心气虚热而振。本方去肉桂、山药、麦冬、五味。加琥珀、牛黄、黄连。名琥珀养心丹。心虚挟痰而振。本方去龙齿、肉桂、山药、麦冬、五味。加琥珀、川芎、胆星、麝香、甘草。为秘方补心丹。心虚挟血而振。龙齿清魂散。肾虚而行步振掉者。八味丸、十补丸选用。实热积滞。可用汗吐下法。戴人治马叟。手足振掉。若线提傀儡。用涌法。出痰数升而愈。此必痰证痰脉。而壮盛气实者。不可不知。 * /25页 * 中医内科学 帕金森症的中医治疗 〔诊〕 颤振之脉。小弱缓滑者可治。虚大急疾者不治。间有沉伏涩难者。必痰湿结滞于中之象。 凡久病脉虚。宜于温补。暴病脉实。宜于峻攻。若久病而脉反实大。暴病而脉反虚弱。决无收功之理也。 * /25页 * 中医内科学 帕金森症的中医治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 峰 副主任医师 * /25页 * 中医内科学 一、中医学对帕金森症的认识 中医将帕金森症归为“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 /25页 * 中医内科学 《内经》对颤证的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 《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 /25页 * 中医内科学 孫一奎《赤水玄珠·顫振門》又提出氣虛、血虛均可引起顫證,治法為“氣虛顫振,用參術湯”,“血虛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此外又指出:“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為痰火,虛則腎虧。”治法宜“清上補下”。 * /25页 * 中医内科学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在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颤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其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瘀、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 * /25页 * 中医内科学 二、辨证论治 * /25页 * 中医内科学 辨证要点 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 实证: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 虚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 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 * /25页 * 中医内科学 治疗原则 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熄风为主; 发病日久: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熄风通络。 * /25页 * 中医内科学 证治分类 1.风阳内动证 主证: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 治法:镇肝熄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前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震颤,烦躁,眩晕者;后方具有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作用,适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颤证。 * /25页 * 中医内科学 常用药 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黄、白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加减 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牡丹皮; 心烦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丹参养血补心安神; 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熄风活络之力。 * /25页 * 中医内科学 2.痰热风动证 主证: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