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4.女权主义批评.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4. 女权主义批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 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 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 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 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 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 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了猛烈批判,它努力发掘不 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它探讨文学 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 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 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写作方式。 女权主义批评大体上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此 外,黑人和女同性恋的女性批评,也以独特的内容丰 富了女权主义批评。 14.1 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 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 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 20世纪初期,以 1920年至1928年美英妇女获得完全的选 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 动。这次女权运动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 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 运动和公民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这次 妇女解放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女权主义批评的形成不仅有当时现实的社会和政 治背景,而且也有其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自身的思想 来源。这种思想来源大致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 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 多方面启示。 二是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 论创造。20世纪前半期,英国的弗吉尼娅·沃尔夫和法 国的西蒙·德·波娃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 弗吉尼娅·沃尔夫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她的长篇 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及其它一些文章给当代女权 主义批评以多方面的启迪:(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 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 找妇女自己的女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双性同体”的 思想 ,这种双性和谐合作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的经济地位、 社会阅历、文化教养等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 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 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 发展的根本原因。 西蒙·德·波娃(1908—1986)出版于1949年的著作 《第二性》,主要讨论妇女的生存状况,后被奉为“女 权主义的宝典”。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 ‘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这个“女人形成”论点无 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权运动 发生了重要影响。该书从存在主义观点出发,对蒙泰 朗等五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作了精辟的剖析。 14.2 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 为凯特·米勒特;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 期,代表人物有卡普兰、莫尔斯、吉尔伯特、格巴和 肖瓦尔特等人;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目前,英美女权主义批评仍在跨学科的女性文化 研究层面上继续发展。 总起来看,虽然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代表人物的 见解有种种差别,前后期观点有许多变化,但有一点 是一以贯之的,即努力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 统,给予重新评价,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同时、 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着的亲密关系,鼓励当代妇 女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 14.3 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 与英美派不同,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更关注女性 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多担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 她们的批评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叫 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面向未来,重点放在“女性 写作”上,希望建立一种哪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 号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莉丝蒂娃、西苏和伊瑞哪 瑞等。 作为女权主义者,克莉丝蒂娃首先着重分析语言 上、文化上妇女被压抑、被排斥的地位 ;其次,克莉 丝蒂娃提出了一种对男权中心具有颠覆性的符号学; 再次,她也重视母性的意义,认为女人生育子女并不 意味着她不能从事专业工作,相反,生育始终与文化 活动相一致,因为在孕育生命过程中女人能更深刻理 解生命的内涵。 埃莱娜·西苏提出了以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女

文档评论(0)

zcbs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