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中医基础理论学习课件.ppt
这个观点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 (1)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实现机体的统一。 (2)在心的统帅下,才能实现机体的统一。 (3)机体与机能的统一。 (4)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5)阴阳相对动态平衡。 (6)五行生克制化。 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分别配以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以及孤府三焦。在十二经脉分别为六阴、六阳经相配。 “心为君主之官”,强调心在全身之中的“君主”地位。正如《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不论是五脏,还是气血津液精,均不但具有其物质性,还必然是有不同的功能,反之只有其功能的存在,才能维持这些物质的生命力。 以五脏为中心。每节中分别有“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之说,这种中医特色的理论必须熟记。 阴阳相对动态平衡观贯穿在中医所有学科中,从某种意义讲,可以用一字归纳中医—— “平”。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制化关系,从而达到机体各脏之间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协同关系。 九、文理服从医理的解释观 中医文献保留大量古代著作。古人在论述医理时,不但有古人惯用的字、词,而且还运用对偶、借代、互文、比喻等修辞,如不能深入研究,往往会产生歧义,甚至怀疑其科学性,故不能不辨。 如何理解“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其一,“藏”即五脏分别藏“血、脉、营、气、精”以及“魂、神、意、魄、志”之五神。其二,不似六腑把糟粕直接泻于体外。其三,体内还是应输泻的,其经文不少以佐证。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又如《灵枢·大惑》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王冰在注释《素问·五脏生成论》时就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可以引用《内经》经文及其后世各家的论述以证实上述论点。 又有一些相同的词在不同的场合可有不同的解释。“阴胜则阳病”可用“阳病治阴”吗?前一个“阳病,”是指由于机体感受阴邪后,人体内阳气处于相对的不足,故治疗方法应采用“实则写之”或“损其有余”之法,即祛其有余之阴邪,适当补不足之阳气。而后一“阳病”即指由于阴虚而导致阳相对偏亢,治用滋阴以潜阳。 又如“水不制火”,一说为肾阴不足,不能制约心火;一说为肾阴不足,不能制约相火。 中医常见的字如水、火。水在不同场合可分别解释为肾、肾阴、水湿。火又可以分少火、壮火。少火可分君火,相火。壮火可分外火、内火。内火可分实火、虚火……。 十、医理服从临床验证观 中医理论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才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中医强调理论运用于临床,其实践性是中医的灵魂。中医理论不是束之高阁的“藏品”,故不应“赏而不用”也不应从文字到文字,玩弄“文字游戏”。 如:何谓“阴盛格阳”?如何治疗?试举例说明。何谓“无形之痰”?试举例说明。等等均需要学生能用所学之知识运用于临床。 阴盛格阳,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而见真寒假热的病理状态,又称“格阳”。临床应采用“热因热用”从治法,以治病求本。如: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又见身热、面热、口渴不欲饮等,运用通脉四逆汤,温补阳气以回阳救逆。 无形之痰:指津液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类特殊的病理变化,不见其形只见其症,如头晕目眩、心悸、呕吐、神昏癫狂、肿块、苔腻、脉滑等,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有效,因其无实质性的痰饮可见。 《内经》曾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关键是“必”。经文中的医理还须在临床上验证,显然就有商榷之处。“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强调正气不足,邪气才有可能入侵,造成疾病的发生。但也应了解“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就是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邪气不但是重要条件,而且还可能是“决定”条件,如疠气,刀枪虫兽等。 鉴于中医理论的实践性,学生在自学中,对于临床问题要主动勤于用中医理论去分析、解释。诸如水肿形成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气逆属“实”,对吗?出血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既有利于理论水平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就是应考时亦会信手拈来,胸有成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防治原则的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分七大部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在学习时既要踏踏实实、一章一章地啃;又要前后贯通、整体思考。既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于临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同学们在给自己定下远大目标时,必定会努力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改善学习中医方法,提高中医学习效率,打下坚实中医基础,驰骋于中医这块圣地。 谢谢!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L∕T 5168-2023表A.5 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pdf VIP
- 大班数学活动《8的分解组成》PPT课件.ppt
- 【一模】2025年广东省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测试 (一) 数学试卷(含官方答案及解析 ).docx
- 13S201 室外消火栓及消防水鹤安装.docx VIP
- 主题班会课件-师恩难忘-学子感恩-致敬恩师主题班会.ppt
- GB50327-2001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docx
- World怎么在参考文献后面添加CrossRef.pdf VIP
- 江苏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适用于资格后审).doc VIP
- 八下英语U3词性变化.docx
- 《机械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