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调用依赖图的恶意代码检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docxVIP

基于系统调用依赖图的恶意代码检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Classified Index: TP309.5 U.D.C: 004.49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MALWARE DETECTION BASED ON SYSTEM CALL DEPENDENCY GRAPH Candidate: Ke Tang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Yuxin Di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ity: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Affiliation: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Date of Defence: December, 2013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身处网络时代,每个人的电脑都几乎受到过恶意代码的攻击,如病毒、 蠕虫和木马等。人们通过杀毒软件来防御恶意代码,但每年有大量恶意代码 通过产生变种的方式来逃避杀毒软件的查杀 。 许多研究者致力于通过静态分析的方法提取泛化能力好的特征,从而更 有效地检测恶意代码。但 静态方法易受加壳或混淆技术的影响 ,随着对抗升 级,静态分析的难度越来越大。与之相比,动态方法则不受此影响,通过在 受控环境中运行恶意代码可以捕获到许多 关键信息,如系统调用 。 系统调用是应用程序用来与操作系统交互的接口,其执行 通常会改变系 统的状态,并且恶意代码的大多数敏感操作都要 转入系统调用去执行, 所以 从系统调用层面可以获取 程序运行的本质特征。在系统调用序列基础上 ,通 过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对大量恶意代码进行聚类或 分类,但该方法并不能有效 提取出某一恶意家族的本质行为特征。考虑到许多恶意操作需要通过一系列 存在依赖关系的系统调用来实现, 有研究者尝试 用系统调用依赖图来刻画恶 意行为,并基于依赖图对恶意代码进行有效地检测或分析。该方法的关键是 依赖图的构造,并且从运行记录文件构造的原始依赖图包含许多 噪声信息, 不能直接用于恶意代码检测。 为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依赖图的恶意代码检 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动态污点分析技术对系统调用参数进行污点标记,进而 根据这些标记构建依赖图。同时为了提取具有代表性的依赖图, 该方法利用 图聚类算法,将同一恶意家族 多个样本剪枝后的依赖图聚集成一个加权最小 公共超图,然后通过图匹配的方法进行恶意代码检测。实验表明,该方法具 有较高的检测率和极低的误报率。 由于依赖图的构建需要捕获 运行程序所产 生的系统调用及其参数的污点标记,本文 基于开源二进制插装平台 TEMU, 实现了一个动态分析系统 来达到该目的。实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追踪 效果和性能,可用于大量样本的自动化分析 。此外,依赖图可以刻画恶意行 为,本文通过关键字符串从原依赖图中抽取出相应的子图,分析了恶意代码 的某些典型行为。 关键词:系统调用;依赖图;恶意代码;动态污点分析 I - Abstract Living in the Internet age, almost everyones computer has been attacked by the malware such as viruses, worms and trojans. People make use of anti-virus software to protect against malware. However, a large number of malware variants are created by mutation to escape the anti-virus software. Many researchers are focus on extracting features with good generalization ability to detect malware effectively by static methods. But, static methods are vulnerable to code packing or code obfuscation. As confrontation upgrades, static analysis become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In contrast, dynamic methods are not affected by these 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