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史精品课程.ppt
墨家的主张 治国的原则——法仪,来源于天。 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故主张“兼爱”、“非攻”。 要尊“法仪”必求贤者为政,故主张“尚贤”。尊“法仪”要上下一致,故主张“尚同”。“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必有天灾。 墨家的主张 反对一切“加费不加利于民者”,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非攻”。 墨子相信人的努力可以改变社会,故主张“非命”。 墨子“兼爱”、“非乐”、“节葬”、“节用”、“非命”、“明鬼”。儒家思想与之相抵触,故“非儒”。 墨家的特点 墨家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团体,他们有着严明的纪律,过着最简陋的生活,为天下的和平安定而奔走。就是古人所说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墨家的特点 又由于墨家出身于工匠阶层,所以他们有很多科学技术上的发明或发现,并能创造出很多防守工具,来抵抗外来侵略。 墨家的著作 墨家留下一部著作叫《墨子》 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 老子最先提出了“道”的观念。道的本义为道路,老子将它引申为宇宙自然的本源及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的特征及教益 道的特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绝圣弃智——治大国若烹小鲜。 物极必反——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而在人的处世态度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逍遥游》提出了“无己、无名、无功”的顺任自然的处世态度。 《养生主》提出了“以无厚入有间”的避开矛盾的方法。 道家的理想社会 面对社会的混乱,老、庄的主张是回到原始状态。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家:子产、李悝、吴起、商鞅。 法家理论的代表人物: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 商鞅重法、慎到谈势、申不害言术。韩非则集其大成。 法家的思路 面对天下的失范,法家人物认为,首先要公布法律,让人人尽知;其次要以严刑控制人们必须遵守法律。并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谁来掌管法律?只有君主,他人都有自己特有的利益追求,不可能真正的依法办事。所以君主必须有无上的权威,掌握起赏罚二柄。这就是“势”。 封建制与宗法制结合 封建制 周初“众建亲戚,以藩屏周” 宗法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 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 也。宗具继别子之后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之后者,五世则迁者也。——《礼记·大传》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礼记·丧服小记》 宗法制 宗法制的实质是将政治关系融入血缘关系,或者说是将血缘关系政治化。各层贵族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父子、兄弟、宗族关系。是“亲亲”与“尊尊”的结合。 这样的社会结构组织必然要求“礼乐制度”。 朱熹解《鹿鸣》 此燕飨宾客之诗也。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而言其礼意之厚如此。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以大道也。 礼有尊尊之义,乐则为亲亲之和。 第三章 元典时代的多元走向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文化都进入创制基本民族精神的阶段,纷纷出现自己的“圣贤”。 这个时期,世界的几个文明同时出现了对人类历史、善恶取向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中国:孔、墨、老、庄 印度:释迦牟尼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 波斯:琐罗亚士德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四、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五、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 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春秋”得名于经孔子编订的鲁国史书《春秋》,《春秋》纪年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但作为历史时代的“春秋”一般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81年。 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战国”这一名称是对这个时代列国争战特点的一个概括。“战国”时代上承春秋,下到春秦的统一,从公元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