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史教案教材编辑.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明史教案教材编辑.ppt

第二十一章 共和与民权 一、周之共和,凡有二说。 一则谓周、召二公,共和行政;一则谓诸侯奉共伯和行天子事,号曰 “共和”。一般认为前说是。 但也有主后说的。《史记索隐》引:“《汲家纪年》:‘共伯干王位。’共音恭,共,国;伯,爵,言共伯摄王政,故云干王位也。” 《吕氏春秋》: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 二、共和非民主,但有民权 《诗经》里批评朝政的作品不少。《毛诗小序》《大雅》刺厉王诗凡五篇。《毛诗小序):“《民劳》,召穆公刺厉王”“《板》,凡伯刺厉王也。”《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替。”《桑柔》,芮伯刺厉王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暱,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天子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西周的历程 武王灭商 周公东征 周公辅成王 昭王南征 穆王西游 国人暴动 周召共和(共伯和) 宣王中兴 犬戎破周(幽王褒姒,废申后太子宜臼,申侯以犬戎灭周)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变迁 一、东周分期: 自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为春秋时期 。 “三家分晋”至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二、春秋时主要大事: 1、桓王时周郑交恶。 2、齐桓公称霸(召陵之盟,前650)。 3、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前632),秦霸西戎(前627)。 4、楚庄王问鼎。(前606) 6、秦穆公称霸(殽之战,前627) 7、吴越争霸(前506,阖闾伐楚,494灭越,473越灭吴) 1、晋楚两国世仇,晋为牵制楚,扶植吴国攻楚,楚国与越国结为联盟。越乘吴人攻楚之时,袭吴于欈李,阖闾死。夫差继位。2、吴夫差即位,报仇,大败越于夫椒(吴县),勾践求和。3、勾践以西施给吴王,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趁吴王北上,灭吴。范蠡隐。 8、田氏代齐 齐桓公时的陈公子完后代至齐景公时强大,后改称田氏,公元前386年,田和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8、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53) 春秋后期,晋国由智氏、魏氏、韩氏、赵氏、范氏、中行氏,形成了晋政多门的局面。范氏、中行氏并灭,智氏最强。智伯要求韩、赵、魏三家各割给他一个邑。韩、魏都给了他,但由于赵襄子与智伯有怨隙,不与智伯邑。智、韩、魏三家攻晋阳,引汾水灌城, 赵襄子私见韩、魏,三家共谋,内应外合以攻智伯。智氏灭族。晋哀公幽公反而要朝拜三家,后来瓜分晋地,三家分晋。 赵氏孤儿:晋景公三年(前597),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盾之子赵朔全族。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的妹妹,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孤儿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景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前546),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楚弭兵大会。 二、春秋时尚礼,是西周之遗风。 左传中所讲各国之礼。以礼断吉凶,知胜败。 三、春秋时诸侯之兼并 《传》称‘禹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至周武王千八百国,春秋时见于经传者百四十余国,又并为十二诸侯,又并而为七国,此固其势之必至也。” 周制之变也,首在列国之封域。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其数不逮十一。则厉、宣以降,诸侯之互相吞并,盖已久矣。春秋之时,国之大者十。鲁兼九国之地;齐兼十国之地;晋兼二十二国之地;楚兼四十二国之地;宋兼六国之地;郑兼三国之地;卫兼二国之地;秦有周地,东界至河;吴灭五国,北境及淮,越又从而有之,弱肉强食,其祸酷矣。 四、郡县的萌芽 春秋诸国,并吞小弱,大抵以其国地为县。使大夫守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晋使赵衰为原大夫,狐漆为温大夫。”而楚之属地,则特置县尹或县公以治之。 因灭国而特置县,因置县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渐变为郡县之制。此政治变迁之至大者也。 五、因列国纷争,故各有改革之举。至春秋后期,终于出现了土地的买卖关系。 改革主要是税收和军制

文档评论(0)

youngyu0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