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二语文必修5学案及答案2013年高二语文学案:3.2《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doc

2013年高二语文必修5学案及答案2013年高二语文学案:3.2《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木叶”》学案 课前预习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落木萧萧(xiāo) 涔阳(cén) 无妨(fáng) 陇首(lǒng) 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bó) 秋风袅袅(niǎo) 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 冉冉(rǎn) 门栓(shuān) 翩翩起舞(piān)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流传?留传 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留传:指物品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把茶壶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修养?休养 修养: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艺术家”;②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如“这人不讲礼貌,真没修养”。 休养:①指休息调养,如“放假后,他们到度假村休养去了”;②指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如“休养生息”。 - 饱含?包含 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包含:仅指里面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熟能生巧:表示熟练了,也就找到了窍门,重在找到了窍门,熟练的程度较轻。 得心应手:形容记忆纯熟,做事顺手,尽合心意,熟练的程度较重。 一言难尽?说来话长 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多用于不好的事),多用于书面语。 说来话长: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多指不大愉快的事),多用于口语。 (4)理解词义 无妨:不妨。 歧路:岔路。 迢远:遥远。 翩翩:飞舞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绵密:言行、思考细密周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景况:情况;光景。如:我们的光景越来越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万应锭:万能药。锭,锭药。 相去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 2.文学常识 林庚(1910— )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______________、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答案:诗人 文史学家 曹禺 课堂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 题: 1“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2.“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