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 作 者:俞孔坚 李迪华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版 次:2003年1月 开 本:开本:787x1092毫米 1/16 定 价:38元 书 号:ISBN:7-112-05585-7
魂兮归来
在我的家乡,
当孩童生病发烧时,
母亲会走到村口,
将茶叶和大米撒向路面,
呼号:魂兮归来!
当孩童不幸夭亡时,
族人会弃尸于童坟,
碑曰:魂兮归未!
然而,亡逝的灵魂啊,
你将被指向何处?
是希腊和罗马的废墟,
还是养育你的家园?
内容简介
本书概要 本书强调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绝不应是表面的化妆和美化,而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创造人类审美的而又是现实的生活场所、安全而健康的生态系统、富有意味的物质与精神空间,即天地-人-神和谐的人居环境。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中两篇在社会发展历史与国际视野里,以国际城市景观建设,特别是一个世纪前的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教训为鉴,直言目前盛行于大江南北的“城市化妆运动”乃是城市景观建设之误区,是在重蹈西方城市建设之覆辙,是封建君主意识、暴发户意识与小农意识的综合症,有必要唤起全社会,特别是城市建设决策者们的注意。 不破则不立,破是为了立。在下篇中,作者倡导城市景观建设应尊重自然、尊重人和尊重地方精神。首先,从战略高度为城市建设决策者指出了一条通向未来光明之路,即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它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要建立这样的生态基础设施,必须有“反规划”的思想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面对在急速城市化时代里迷途的城市景观幼儿,本书呼唤其灵魂的回归、自然的回归、人性的回归和地方精神的回归。
各篇章概要
上篇:前车之鉴:国际城市美化运动 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理想城市开始,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的巴洛克城市,城市景观相继成为君主专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暴发户炫耀的工具。特别是从1893年美国芝加哥的世博会开始,以城市中心地带的几何设计和唯美主义为特征的城市美化运动席卷全美,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所幸的是这种思潮在1909年的首届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及时得到批评和抵制。城市美化运动很快被科学的城市规划思潮所替代。然而,城市美化运动的产生的影响久散不去,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继续泛滥于世界各地。 时下,中国大地上的“城市化妆运动”却又在重蹈历史覆辙。本篇系统地分析了国际城市美化的历史渊源,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其在各个时期及不同国家的表现以及问题和教训。
中篇:中国城市景观歧途: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 “城市化妆运动” 20世纪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于中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在许多方面都与一百年前发生在美国以及随后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在社会制度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行为与症结都如出一辙。这就警示我们应该以历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本章进而揭示中国现今“城市化妆运动”的本质问题,这是封建专制意识、暴发户意识与小农意识的综合反映,期望唤起国人的注意,同时也唤起参与中国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国际同行的注意,特别是希望唤起城市规划建设决策者的注意。
下篇:城市景观之路——“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扩张呈燎原之势,传统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城市扩展前景和生态安全忧患期待具有战略眼光的城市决策者。如同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本章提出了“反规划”概念,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反规划”就是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一大景观战略,包括:⑴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⑵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⑶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⑷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⑸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⑹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7)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8)开放专用绿地;(9)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生命基质;(10)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11)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通过这些景观战略,建立大地绿脉,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
序 言
城市形象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至今已有好几个年头了,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一直贯彻“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注重城市形象美不够的一种“反弹”。本来随着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讲究一点形象,把城市建得美一点是无可非议的。而且,有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本是专业方面的老问题,有过大量的研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