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磁县迓鼓传承及拓展模式探究
磁县是河北省的南大门,位于东径113° 54,至 114° 26,北纬36° 15,至36。33之间。地势为西部山 区,中部丘陵,东部平原。境内至今还保留下来的磁州窑遗 址、商代下七垣遗址、曹操练兵的讲武城遗址和兰陵王墓地、 北朝墓群等诸多历史遗迹,充分说明磁县地理位置优越,历 史文化悠久。磁县迓鼓即是在这块神奇土地上孕育出的古老 民间艺术文化之一。
一、磁县迓鼓的起源追溯
鼓是人类是最古老的乐种,也是众多乐器当中最庞大的 家族,其形制千姿百态,品种不胜枚举。磁县迓鼓即是该家 族中的重要一员。
目前,我国对磁县迓鼓的起源等研究除了以磁县茹茹公 主墓出土的击鼓俑(见图1[1])为例,鲜有足够的史料来考 证。
从击鼓俑的服饰来判断,显然为我国北朝时期士庶男子 的冠服[2];从击鼓俑的系鼓方法、击奏形态和鼓的形制来 看,十分接近现今磁县兴仁街的迓鼓:31;从其墓志中“葬 于澄水之阴、齐献武王之莹内”等记载,我们也可以进一步 推断:地处濫水之阴的磁县兴仁街这一带早在一千四百年前 的东魏时期即已流行迓鼓。
另据张浩玲《磁县讶鼓》[4]、马振林《开封盘鼓及其 音乐特征》[5]、陈业新《皖北花鼓灯探源》[6]等学者的研 究观点,我们应得出较为确切的结论,即现今的磁县迓鼓应 当比史料记载和传说的年代更早这一事实。曹燕柳《讶鼓谈》 [7]提到:“唯有讶鼓,从西到东,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都有其足迹。今遍布于全国各地的汉族民间鼓队,可以说都 源于讶鼓,或者是在讶鼓影响下结合当地的情况发展而成 的。”这里固然没有提及磁县迓鼓的起源,但笔者认为,该 问题在众多学者的不断关注中,一定能够水落石出。
二、磁县迓鼓的本体认知
系统研究磁县迓鼓的传承和拓展模式首先要对其乐器 组成、鼓点内容和表演方式等方面加以认知。
(一)乐器组成
迓鼓表演所使用的乐器均为打击乐。即以大鼓、小鼓为 主体,兼以大钱、小钱与马锣等辅助乐器。
1、 大鼓。主要用于较大表演场合,以扩大演奏音响, 营造雷霆万钧与排山倒海之势(见图2)。使用数目一般为1 到2面大鼓,每面直径1-2米不等,高70-80厘米,由2至 4人同时或轮流击奏。为便于行进表演,还要通过人力车、 机动车等交通工具,或在大鼓的支架下面装上轮子来演奏。
2、 小鼓。是迓鼓表演的主体,数目因表演规模而定。 外形呈扁圆状,上下面径40厘米,中部外经48厘米,高21
厘米。木制鼓框,红色无纹饰。双面蒙牛皮(见图3),鼓内
设鼓簧,
设鼓簧
,鼓外按双吊环,并以4尺红绫穿之平系于腰间,置
于小腹之前,并用两根长约30厘米,直径0.6厘米的有韧 性的柳木击之。
3、大钱。是迓鼓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两面为一副,
每面直径约33厘米。使用数目通常与小鼓相对应,善于营 造激情氛围,渲染欢乐祥和的情绪。
4、 小钱。在迓鼓表演中担当指挥角色。数目为1-2副, 两面为一副,面径12-14厘米,碗径5-7厘米,碗高1.5-2 厘米,碗顶钻孔系以红色绸布。
5、 小马锣。在迓鼓表演中的角色是“耍丑的”,位于 表演队伍的前列或中间显要位置,主要与小钱一起协调乐队 的演奏速度、表演情绪和鼓点的变换。数目为1面,面径20 厘米,用小槌击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二)鼓点内容
磁县迓鼓表演又叫打迓鼓点,现仅有10余套,每套有 标题,内容大致反映古代将士作战场面和群众生活风俗等内 容。现有鼓点有《大得胜》、《小得胜》、《刘备过江》、《捶布 鼓》、《拙老婆上吊》、《免子黑蹶》、《二龙戏珠》、《鹅鹤打老 鹄》、《双面帷子》、《狗撕咬的》、《八叉子》等。
透过鼓点的标题不难看出磁县迓鼓所表现出的丰厚的 人文内蕴及其风格特征。它既是磁县人民群众淳朴思想感情 和高昂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特征、审 美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客观反映。这些珍贵的地方民间音乐资 源,将作为我们今后更好地研究地方音乐文化极为重要的参 考价值。
(三)表演方式
1、 演员构成。磁县迓鼓表演具有豪放、粗犷和刚劲等 传统特色与风格。除辅助性乐器外,一般均由男性参与表演。 这是由于击鼓是一项体力活动,演员除要系挂3-4公斤重的 小鼓,并且还要走街串巷连续演奏,而一般女性很难做到这 些要求。
2、 人数编制。磁县迓鼓表演依据演出条件、场地和实 际用途而采用灵活的编制原则。大致为:8 (小鼓):8 (大 <):2 (小钱):1 (小马锣)。从图4磁县兴仁街的迓鼓表 演看,小鼓4面,无大鼓和大钱,但小钱和马锣必有。
3、 服装头饰。磁县迓鼓表演在春节花会等重要场合才 有服饰要求。表演者一般头系用彩色布条扎束的白色或浅蓝 色毛巾,身着色彩艳丽的传统汉族服饰,且在其领口、袖口、 衣边和裤边等处,衬有与服装整体颜色反差较大的彩色花 边,远处望去极为夺目。
4、 演奏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