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docVIP

关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关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和文化空间。我县是黎族、苗族同胞聚居的山区小县,又是黎苗同胞举行“白沙起义”的革命老区县,勤劳聪慧的黎苗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革命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民族历史和渊博的民族文化 ,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的督促并支持挖掘、保护、传承这些资源,是加快我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根据我县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要求和县人大常委会2009年的议题安排,4月1日—7日,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文荣为组长、法制工委全体人员为成员的调研组,在县文体局、县文化馆等部门的配合下,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听取汇报、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及流失情况 我县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据普查统计,目前我县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主要有服饰类、生产工具类、生活用品类、乐器类、工艺品类、人生习俗类、民间文学类、民歌民舞类等等。目前,搜集到的民间故事有500多篇,如《二姑娘和龙子的故事》、《寻花记》、《仙香石》、《帕彩和墨蛇》、《牛和芭蕉树》等;民歌有3000多首,出版的歌集有《少中哇——白沙黎族民歌集》、《莺哥岭民歌》;民间舞蹈有老古舞、婚礼舞(2种)、大鼓舞(3种)、招龙舞、灯蕊舞等;人生礼俗有5类,如婚礼、生育、丧葬等;民间手工技艺有20多种,如双面绣、陶器制作、竹编、藤编等;渔猎方法有20多种,如夹山猪、捕鱼、捕猎等;民间医药有3种,乙肝、甲肝、结石等;民谣6篇,有《掐手谣》、《捕蝉谣》、《糜鹿谣》、《赞美谣》等;民间乐器8种,如鼻萧、呖咧、吹树叶等;建筑类有2种,茅草屋、船形屋等;民间体育游戏和竞技有15种,如荡秋千、拉乌龟、赶狗归墟、顶膝盖等。但是,其中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面临濒危失传,如纹身、人工织锦工艺、刺绣工艺、蜡染工艺等,现在只有少数60岁以的人尚有纹身和存有服饰或尚会人工纺织、刺绣、蜡染了;民歌民舞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健康状况堪忧,随时有失传的可能;民间医药方面,也因传承人“传内不传外”的思想作祟,不能很好的挖掘和保护。而且,因经费不足、保护不力等原因,目前我县有一些项目已流失,如叮咚舞,已因没有传承人而流失;黎族民歌、树皮布制作技艺、钻木取火等项目,已因经费不足,没有办法做好采集、拍摄、录音等项目申报的前期筹备工作而流失,现已分别由琼中县、保亭县申报并已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并获得国家每年拨给的保护管理经费20多万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各地也纷纷加大了保护力度,我县的县委、县政府也日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资源普查、遗产申报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全面普查,工作扎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我县于2007年8月启动了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专门成立了县普查领导小组及专家小组,制定了普查方案,组织培训专业队伍,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分赴11个乡镇,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初步完成了普查任务。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保护意识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信息咨询、发送资料、举办展览和座谈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并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加强宣传和展示,增强全民抢救保护意识,达成社会共识。 (三)加强保护,重视申报。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县积极组织申报工作。截止目前为止,我县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1个: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进入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4个:黎族文身、黎族渡水腰舟、老古舞、骨器制作;已进入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4个:润方言黎族民歌、老古舞、制陶技艺、黎族渡水腰舟;已进入县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的有6个:南开地区婚礼习俗、编织工艺(竹、藤、麻)、大鼓舞、酿酒制作技艺、黎族酸菜制作技艺、黎族传统体育竞技等。 三、保护中存在的困难的问题 (一)认识不深,保护意识还需增强。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是很深,有的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不能清醒认识民间文化在当前生存环境下日益消亡的现实,存

文档评论(0)

jixujianc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