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建成环境对犯罪行为和居住安全感的影响-地理学报.PDF

北京城建成环境对犯罪行为和居住安全感的影响-地理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4 卷第2 期 地 理 学 报 Vol.74, No.2 2019 年2 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February, 2019 北京城市建成环境对犯罪行为和居住安全感的影响 1 2 2 张延吉 ,秦 波 ,朱春武 (1.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福州350116 ;2.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北京 100872) 摘要:犯罪地理学领域存在“街道眼”理论、防卫空间理论、破窗理论、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等多 种观点,但在开放与封闭谁更有益、设计与管理谁更重要、以及客观犯罪行为与主观安全感知 的影响机制差异等问题上仍有争议。本文整合北京市的大样本调查、刑事案件及空间数据,系 统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对犯罪行为和居住安全感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社区出入控制有助于提 升居住安全感,并能抑制小尺度上的犯罪活动,但封闭式居住小区存在犯罪现象的“挤出效 应”,无法有效削减较大空间尺度上的犯罪总量。②人流活动密集、城市功能集中、可渗透性较 好的开放性空间对增进居住安全感具有正面影响,但由于为罪犯提供了更多作案对象和逃逸 机会,助长了犯罪活动的发生。③城市环境的管理维护比设计建设环节更能增进居住安全感, 也是在较大尺度上阻遏犯罪行为的关键手段。 关键词:建成环境;犯罪地理;居住安全感;刑事犯罪;北京 DOI: 10.11821/dlxb201902003 1 引言 2016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 干意见》,明确提出 “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并规定新建住宅须推广街 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小区,已有的大型社区和单位大院也要逐步打开。该 《意 见》一经公布,便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部分市民担心可渗透、开放性的建成环境可能 会诱发犯罪,进而加剧不安全感,因而政策实践遇到争议。 城市建成环境对犯罪行为和居住安全感的影响始终存在多元化的理论观点。日常活 [1] 动理论将潜在犯罪分子、合适作案目标和缺乏有效监管作为案件发生的3 个必备条件 。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犯罪者依据收益、风险和成本的感知做出决策,事前防控应重在降 [2-3] 低其作案收益、提高其被捕风险 。破窗理论则聚焦环境维护的作用,强调物质与社会 [4] 层面的失序现象是加剧恐惧和诱使犯罪的主因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 (简称CPTED )理 论试图融合上述观点,总结出领属感 (territoriality )、监视性 (surveillance)、出入控制 [5-7] (access control )、形象维护 (image maintenance )等影响治安的核心要素 。然而,现有 西方犯罪地理学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仍隐含着三个有待厘清的问题。 第一,开放与封闭谁对安全更为有益?空间可渗透性对犯罪行为和居住安全感的影 [7- 9] 响尚未达成共识 ,这直接导致犯罪防控的设计理念游离于开放与封闭、整合性方法 (aggregated approach )与分离性方法 (segregated approach)、新城市主义与门禁社区的 [10- 11] 二元对立之中 。Jacobs 的 “街道眼”理论推崇路网密集、功能混合、布局紧凑的开放 收稿日期:2017-06-16; 修订日期:2019-01-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0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