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农村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林毅夫/姚洋/刘明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致是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1].在1978年,只有9.5%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工业活动,非农部门所创造的收入只占到整体农村收入的7.6%,乡镇企业的数量大约为152万。而到1996年,有29.8%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到当地的工业部门之中,34.2%的农村收入来自于非农收入,乡镇企业的数量也上升到了2336万。乡镇企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出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1978年乡镇企业的产出占农村社会总产出的21.2%,1995年这一比例则提高到77.2%.1978年,乡镇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1%,1997年则变为57.9%.乡镇企业在出口方面的表现也同样惊人,1986年其出口总额占全国总出口的9.2%,1997年则达到了45.8%.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致了中国农村工业的高速增长呢?在农村工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呢?本文通过分析1978-1997和1970-1997两组不同时间跨度的分省数据样本,试图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计量结果表明,中国政府发展战略在改革前后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 一、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在1949年以前,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按1957年的价格计算,1949年的农村作坊和副业产出为11.6亿人民币[2].建国后,副业生产迅速上升。到1954年,有1000多万农民从事手工业,总产值达到了22亿。1955-57年间,由于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开始,副业生产发展缓慢,1957年的产量为22.9亿仅占农业总产出的4.3%.大跃进使农村工业基本限于停滞,1963年社队企业的产出为4.1亿。农村工业化进程之所以如此缓慢是由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推行赶超战略的后果(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偏离了中国自身的禀赋结构,为了战略的推行,农村品的价格被人为低估,以降低产业工人的生活成本;利率被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使重工业的资本成本得到控制。此外,农村合作社也极大地妨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Lin ,1992;Wen,1993),农业剩余被进一步降低。这些均造成了农村资本积累的缓慢,从而使农村工业无法得到其发展所需要的初始资金。中国农村工业发展的起步是从1970年开始的,1978年以后则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期。我们大致上把1970年至今农村工业的发展分成下述五个阶段: (一)1970年至1977年 1970年8月所召开的中国北部农村工作会议上,加速农村机械化成为了会议重点,这为社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由于城市工业在文革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实际上也为农村工业的增长提供了市场空间。社队企业的产量从1970年的92.5亿提高到了1976年的272亿,年增长率达到了25.7%.按照1970年不变价,1978年的社队企业的产量为493亿,从业劳动力数量为2830万人。当然,此时该项产出仍然只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出的21.2%,就业规模只占农村劳动力的9.5%.客观地讲,70年代农村工业的增长仅仅是由于城市工业因文革而遭到破坏,以及中央的农村机械化政策,但后者对于中国农村显然是不合适宜的。不过,社队企业在70年代的迅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其对中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的遵循。这一时期,农村工业化集中于杨子江和珠江流域,在这些地区劳动力相对于土地更为充裕,所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要比农业的利润率高。当然,该时期农村工业的发展与80、90年代相比仍然受到了多方面的政府干预。 (二)1978年至1983年 1978年到1983年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迅速推广。体制改革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的热情,在这一时期农业产量的实际值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Lin (1992)估计,该时期农业增长的60%是由体制改革创造的。由于农业的发展牵扯了农民的精力,因而1978年到1983年间,农村工业并未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虽然这样,该时期的农业发展却为乡镇企业的迅速兴起提供了最初的资本3积累。 (三)1984年至1988年 1984年到1988年是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起飞阶段。1984年前后,农民的收入增长为开办各种形式的企业提供了初始的启动资金,同年政府取消了农业合作社,并放松了对私营经济的限制。1984年,乡镇企业的数目达到了607万个,是1983年的4.5倍。1985年,这个数目进一步提高到1222万个。新建立的企业大多是民营的,1984年私营和集体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69.3%,1986年则又上升到88.6%(Chen,1988)。另外,价格双轨制的建立使乡镇企业能够从市场上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