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蔡廷蕙及后人与环翠园
清末民初,在今荔湾区环翠园小学一带,有一颇有名气的私人庭园——环翠园,人称“蔡老九花园”。历史上的环翠园占地约2.3万多平方米。北起澳口涌之南岸,南达今环翠园小学之南墙。西以埗头直街为界,东至今环翠园小学东墙再往东约20余米。
环翠园具有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水乡田园风貌。园的东部有长方形的大鱼塘,北部有杨桃园及从澳口涌(澳口涌直通珠江)登园之埗头(码头),西部为清代西关大屋式住宅,中部为元善蔡公生祠。园东和南边靠东的基围上种有荔枝树,其中除一株“糯米糍”、二三株“桂味”、“黑叶”外,其余为“槐枝”。大鱼塘基围外,由园南端自西向东流来的一条小溪,沿基围自南向北直通澳口涌。园的南端还植有木棉、榄树、龙眼、凤眼果、沙梨等树木。园南以外是一大片美丽荷塘。园西植有铁树两株和大榕树2株。在这如诗似画的田园风光中,有两样东西可称当时的广州之最:一是元善蔡公生祠,其规模和建筑风格,可称广州生祠之最。它是一间三进间,两边青云巷的大建筑群,宽约50多米,纵深近80米。其装饰工艺及面积虽不及陈家祠,但其建筑用料质量足可与陈家祠媲美。正间的柱、梁架木质全部是坤甸木,坚实耐用,后来装电灯需钻孔时,电钻也很难钻入。大的花岗岩柱礅,高有60多厘米,每边宽也有近半米。墙壁一律大花岗石脚、水磨青砖,上盖双瓦。砖和瓦均特制,比当时一般建筑物的大得多.祠的正门两边的钓鱼台,饰有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木雕、砖雕。正门牌匾为张岳崧(海南定安人,清嘉庆十四年探花)所题写。二是园西的大榕树,树冠复盖范围在广州榕树中应名列第一:它生长在今环翠园巷之北,而枝叶伸展几乎至南部几十米外的步头三巷口(此树可惜后来遭虫害及环境污染而死亡)。
环翠园南部是吸取了中外建筑风格的园林建筑区,另具一种韵味。园的正门位于西端南部,门前挂有蒋式勋所题匾额。走入园门,是一条东西向的小白石路,路宽约5米,中铺约3米宽的白石。白石路南侧,建有鱼池石山,种植有花卉,竹丛、木棉和果木;北侧也栽有绿竹、槟榔、多子石榴和花卉,饲养有鸟兽。饲养的品种有孔雀、梅花鹿、猴子、蜜峰,取“爵、禄、封、侯”之发达寓意。园南边为一片绿荷池塘,塘边有白石栏杆,栏杆上摆盆花,供游入歇息观赏。凭栏眺望绿叶白荷,景色清幽雅致。路的北侧,建有“望云草堂”和“玻璃厅”。望云草堂是参考四川杜甫草堂形式建造,成为当时酉关一带文人聚会之所。玻璃厅则为仿意大利风格的砖木结构两层建筑。围绕楼房四周的走廊,除柱体外墙面外,均用玻璃,作装饰,故称玻璃厅。在厅内,可尽情浏览四周园内外风景。在玻璃厅旁,小白石路往北拐弯90度,直通生祠门口。而在小路拐角处南端,与玻璃厅斜斜相对的是船厅。船厅为仿北京颐和园石舫制造。船厅旁有小亭和大块白石,供游人憩息。亭旁小溪,流水潺潺,有小木桥可渡。溪畔几株水松,葱绿可人。船厅之东,是沿小溪种植的一行荔枝树;船厅的南面,是一片荷塘和莱田。无论在船厅或玻璃厅,均可观赏到“白荷红荔半塘酉”
据环翠园旧主后人回忆,园的创始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南海富商蔡文源由南洋贩丁香起家,在南海县金利司恩洲堡今南岸一带购置了大量土地房屋。蔡文源生有五个儿子.其中第五子蔡光裕娶清同治年间重臣许应骙之姐为妻。许应骙曾任浙闽总督,蔡氏凭此关系得到不少好处。蔡廷蕙在光绪年间中过举(有元善蔡公生祠前之举人旗杆为据),蔡氏因此在南海中的地位更显赫一时。其中蔡廷蕙尤为突出。蔡廷蕙,字艺香,在兄妹中排行第九,世人故称蔡老九。曾任职云南大理县知县.光绪末年返乡,在南岸大兴土木,建造了私人庭园环翠园。蔡廷蕙于1924年去世。他的儿子一辈,由于经营不善、经济拮据,加上战乱频繁,生活困迫,不能维持庞大的经济开销,遂渐变卖部份家产地产,使环翠园逐步湮没。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原元善蔡公生祠地办起了环翠园小学。至1995年时,原环翠园后人仅剩的两幢私宅,也因旧城改造而拆除。它们变成了在该地建起的一座现代高层住宅楼内的套间。仍可见的唯一环翠园遗迹,就是环翠园小学西侧围墙一段50多米的青砖旧围墙,这是昔日元善蔡公生祠后墙遗迹。
值得补上一笔的是:蔡廷蕙之后的第二代有为者与第三代蔡氏族人,大多对国家对民族作出过有益贡献。如在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后,环翠园的蔡氏子孙蔡秉越、蔡钜兴二人,即同住在环翠园的南岸青年李锦基一起,自动报名参军,奔赴抗日战场。秉越累立战功,很快升为营长,后在战斗中遇日机轰炸阵亡。其它的“兴”字辈,解放后都很有作为。如蔡焘兴是珠江水利委员会高级工程师,蔡迪兴是红工矿务局高级工程师,蔡业兴是广州师范学校总务主任。
蔡氏族人蔡秉恒老先生(蔡廷兰之子,抗日战争期间也曾参军赴缅甸作战)和蔡钜兴先生,以及蔡国颂先生(家居环翠园对门的蔡氏族人),为撰写本文提供了大量回忆环翠园情况的资料,特别是蔡国颂先生绘画出历史上环翠园的示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