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代诗歌客观题阅读赏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外古代诗歌客观题阅读赏析 一、常见古代诗歌鉴赏角度分析: 1.对诗歌的词句进行理解。 鉴赏要在对诗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鉴赏题一般先设一道理解词句内容的题目,让学生找到解题的“台阶”,再设一道鉴赏有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题目,形成梯度,降低难度,以利于学生鉴赏水平的发挥。如2010年潍坊市中考题第8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C项这个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江风吹打桅灯”不是对风灯的正确解释,风灯不是说“风吹打桅灯”,它只是一种防风的灯。) 对诗歌的语言进行鉴赏。 诗歌的语言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故鉴赏诗歌,有时侧重于表达效果的测试。如: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字词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梧桐是高树,一个“疏”字,说明梧桐上很少叶子,稀稀疏疏,给人一种衰败的感觉,营造一种凄凉的气氛。 B.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后两句中“自”,“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D.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赫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中,是和“清”不相容的,但是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正是为“清”无须籍“贵”作反铺垫。 (根据全诗的语言表达来看,‘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所以A项中的“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 对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鉴赏。 用作中考语料的诗歌在内容和思想感情方面,一般并不是平白直露的,而是含蓄的,有时甚至是隐晦曲折地加以表现,鉴赏时需要借助于特定的意境才能把握。对诗歌意境把握准确与否,常易看出鉴赏者的理解水平,故这一角度也被命题人看重,作为考查点。如:对宋代赵师秀《约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生动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通过把握意境,诗人抒发的是一种落寞孤寂之情。 对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鉴赏。 表达技巧主要是指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典故运用、行文构思、风格、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如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豪放与婉约的艺术风格,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等等。这些都是中考检测的一个热点,因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又可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故而我们对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的表达技巧要格外小心,那里往往是“陷阱”。如: 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层层深入。 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项“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之说,与作品不符。本词用间接抒情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而“对春光留恋和惜别”应为“对春的眷恋和惋惜”。) 二、古代诗歌赏析做题的方法和步骤: 方法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例:刘禹锡《望洞庭》 -----远望中的洞庭湖 ,贾岛《题李凝幽居》 -----幽僻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送别 ,杜甫《春夜喜雨》 -----喜爱春雨。 方法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例:李弥逊的《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中的注释一“李弥逊”:字似之,吴 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