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官制渊源再探-学报编辑部-邯郸学院.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24 卷 第 3 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14 年 9 月 Vol.24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14 赵文化研究 赵国官制渊源再探 秦进才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 ———————————————————————————————————————————— 摘 要:战国时代的赵国官制,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散失等原因,已经很难看到系统全面的记载,只能看到赵国官制 一鳞半爪只言片语的记述。笔者收集传世与出土文献,汲取前贤今哲成果,归纳梳理,从卿士化家为国、家臣变大臣, 继承周晋官制革新职责,借鉴别国官名为己所用,首创官职名号独具特色等四方面,再探赵国官制的渊源。 关键词:赵国;官制;渊源 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14)03-0005-11 收稿日期:2014-09-09 作者简介:秦进才(1953—),男,河北衡水人,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战国时代,华夏“下无方伯,上无天子”[1]711,既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也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列国 相继改革,富国强兵,合纵连横,“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2]1176 出现了“士无常君,国 亡定臣”[3]3567 的状况,形成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4]749-750 的格局,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赵国乘势崛起。为 适应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赵国逐渐建立健全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制体系。然而,随着赵国的覆灭, 年代日益久远,文献逐渐散佚百不存一,再加上秦朝焚书等原因,后人只能在有关事件的记述中了解赵国官职 只言片语,只能在有关人物的传记里窥见赵国官制的吉光片羽,只能在出土文物中看到赵国官名的一鳞半爪。千 年之后,明代董说博考典志撰写了《七国考》,其中有《赵职官》,但开创者难以为工,空疏学风留下遗憾。现代 缪文远检核群籍、拾遗订误做《七国考订补》,有功于董说之书。杨宽著《战国史》中论述赵国官制,比较七国 官制异同。王宇信、杨升南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中涉及到战国官制。缪文远著《战国制度通考》中 有《职官考》,系统梳理七国官职,推进官制研究。杨宽、吴浩坤主编的《战国会要》有《赵职官》,尽心搜罗传 世的文献资料,竭力运用新出土的文献史料,以求再现赵国官制的原貌。沈长云等所著《赵国史稿》中,对于赵 国官制作系统的论述。数百年来,诸家迭起,筚路蓝缕之功可喜,拾遗补阙之志可钦,然而已经很难再看到赵国 官制系统、完整的本来面貌,明知不可能彻底解决赵国官制问题,但还是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推动赵国 官制研究的进展,为后人系统深入研究创造条件。为此,笔者曾搜集传世文献与金石简牍资料,汲取前贤今哲 研究成果,撰写《赵国官制渊源及演变》(《赵国历史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赵国官制渊源探索》 (《光明日报》2009 年 9 月 8 日)两文发表,周建英撰写《赵国官制考》(《衡水师专学报》1999 年 4 期)、崔向 东撰写《赵国官僚制度述考》(《渤海大学学报》2011 年第 6 期)等文章。可见赵国官制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 还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化、细化。笔者因过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