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正史中的小与民间叙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诸朝正史中的小说与民间叙事 ■ 董乃斌 -------------------------------------------------------------------------------- 《文学评论》 2006年第5期 本文共分10页:[1] [2] [3] [4] [5] [6] [7] [8] [9] [10] 诸朝正史中的小说与民间叙事 董乃斌 内容提要本文举若干实例以论证历代正史中含有小说成份, 进而论证史述与小说两种文体的相通和发展变化中既相疏离又相靠拢的趋势,提出勿为传统 人为的文体分割所囿,应到我国史部书的丰富库藏中发掘小说史料,从而把对叙事文体、叙 事思维及能力的研究推向深入。 中国历史与小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此已是学界共识。本人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 一书中探讨小说的起源,也曾论述到小说文体被孕育于子、史书中,经长期发展而获得独立 的过程①。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可以表述为:历史书中其实包含着若干小说因子;再进 一步,甚至不妨说有些史书与小说(萌芽态的、初期的小说)实在难分彼此。中国历代史书 ,种类繁多,除纪传体的正史外,尚有编年体者,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之 类,更有数量不可胜纪的野史笔记、杂史杂传,其中都包含着成色不等的小说。尤其是后者 ,有些就简直被认为不能算史而是小说。如晋人王嘉所著的《拾遗记》,现在流传的虽是经 南朝梁人萧绮整理撰录的本子,且所记多怪异之事,但看他的编排,倒完全是按三皇五帝禹 汤周秦汉乃至魏蜀吴晋之序,所谓“文起羲、炎以来,事讫西晋之末,五运因循,十有四代 ”②,隐然史书的格局。故从《隋书?经籍志》起,至两《唐书》的经籍艺文志和《崇文 总目》、《中兴书目》,都把它收录在史部,或称杂史,或称别史、传记。自然,从唐至宋 ,批评《拾遗记》“全构虚辞,用惊愚俗”、“操觚凿空,恣情迂诞”之声亦不绝于耳,到 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乃干脆将其移至子部小说家类中③。像这样作者本意或为撰史 ,又一 度曾被列入史部而终被判为小说者,在古籍中远非《拾遗记》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子部小说家类杂事之属后按曰:“记录杂事之书,小说与杂史最易相淆。诸家著录亦往往 牵混。今以述朝政军国者入杂史,其参以里巷闲谈词章细故者,则均隶此门。”这是说,二 者的区别主要只在所记事情的重要与否(真实与否并不追究)。事实上,被《四库总目》列为 杂史的,如唐余知古《渚宫旧事》、裴廷裕《东观奏记》等,今人就并不承认其为史,而多 视为小说,倒是被《总目》划入小说家类的大量唐宋人笔记《隋唐嘉话》、《朝野佥载》、 《国史补》、《因话录》、《涑水纪闻》、《归田录》、《邵氏闻见录》之类,今人却把它 们视作“史料”,编为“丛刊”④。由此可见,中国古籍的史部书与小说实在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并非小葱拌豆腐那样一青二白。 野史笔记、杂史杂传虽称史料,实多小说,如今已众所周知。但如果我说:即使所谓正史 之中也有不少小说因子,或简直就是小说,恐怕就要引起争议了。是正史啊,里边怎么会包 含有小说呢,难道史著和小说可以如此混淆吗!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本文除用小说这个词语外,还要引进“民间叙事”的概念⑤。 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源头是老百姓的里巷琐谈。里巷琐谈包括零星散乱、毫无系统、 随生随灭的传言,也包括某些有头有尾、有因有果的故事。前者在流播扩散中,大量地消失 了,但也有的会聚合成形,变为世代相承的传说。这些在民间永不间断、活力无穷的叙事活 动及其产品,就是“民间叙事”的主要内容。当它们被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时候,有的进入史 书,被认为是史文;也有的却被视为够不上史文的小说——其实,它们的来源都是民间叙事 ,内容多有交叉,性质本无二致。因此,我认为正史里有小说,确切些说,指的是包含其中 的民间叙事。它们多数是史官、文人根据民间传闻记录加工,才由口头传说(也可称口碑或 口述历史)变成文字记载。中国远古之史,全凭口耳相传。文字产生之初,笔录与口传仍是 相辅而行。直到司马迁撰《史记》,大量素材都来自民间采访所得。《史记?太史公自序》 和《报任少卿书》中都说到他撰写《史记》的过程,有所谓“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之语,可 见其网罗面之广。而如《淮阴侯列传》云:“吾如淮阴,淮阴人为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 志与众异”、《樊郦滕灌列传》云:“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冢 ”,则可见其访求旧闻口碑的具体情况。司马迁著史,资料来源一是充分利用传世文献,一 是亲自走访搜采,后者多传说故事自不用说,即使前者,本身也包含着许多神话传说。虽然 他在写作时曾进行严格筛选,把他认为“不雅驯”的东西删汰掉了,但毕竟留下不少民间叙 事即小说的成份,《史记》一书浓厚的文学性就与此有关。后世的情况比较复杂,《

文档评论(0)

yx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