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毒品犯罪案件常见疑难问题评析——案例、问题及解决思路
毒品犯罪案件常见疑难问题评析
案例、问题及解决思路
钟育周水
毒品是世界公害,严重危害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容易诱发其他犯罪,引起广泛社会问题,
故严惩毒品犯罪是当今各国普遍采取的刑事政策。毒品犯罪有其自身特点,如一般没有直接被
害人,缺乏有迹可查的犯罪现场,直接证据相对匮乏,侦查取证难度大等。为逃避制裁,犯罪
分子还不断变换犯罪手法,新型毒品也不断出现。近年来,毒品犯罪呈现出手段高度隐蔽化、
智能化,国际化甚至武装化等一系列特征。为加强分析研判,笔者试以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件
为样本,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毒品犯罪的研究和实务工作有所裨益。
一
、
毒品犯罪案件被告人主观 “明知”的认定――推定的运用及其限制
I案例一l琳某走私毒品案
2008年11月30日,琳某乘坐EK362航班从迪拜抵达广州白云机场,入境时走无申报通道,未
申报任何物品。广州机场海关关员对琳某携带的行李箱进行检查时,在该行李箱夹层中查获两
袋可疑白色晶体。经鉴定,为盐酸甲基苯丙胺,净重3006克,含量为89.1%。广州中院于2009年
73q15日作出一审判决,以走私毒品罪判处琳某死刑,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评析 :
一 被告人未供认对行李箱内藏毒品事前知情,能否认定其有走私毒品的主观犯意?
合议庭评析认为:第一,琳某辩称涉案行李箱是从朋友房间里拿的,拿的时候朋友不在
家,行李箱放在衣柜上很显眼的地方。如行李箱事先藏有如此数量的毒品,放在显眼位置且由
他人随意取走不合常理;第二,该行李箱是一个不大的革质拉杆箱,如事先已藏三公斤毒品,
琳某应留意到其重量异常;第三,琳某辩称来华进货,其在国籍地每月收入1500美金,但却只
携带1000美金和几件夏季所穿轻便衣物,不远千里来华亦不合理;第四,琳某在过关时走无申
报通道,亦未申报行李箱系向他人所借,毒品夹藏于行李箱两侧夹层中,携带方式高度隐蔽。
因此,认定被告人琳某对所携毒品 “应当知道”,其走私毒品罪名成立。
二 办理毒品犯罪案件可运用 “推定”认定主观 “明知”,有相关司法解释予以确认。
“两高一部”2007年12月26日颁发 《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及2008年
12月1日 《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以下简称 “大连会议”纪要 规
定: “毒品犯罪中,判断被告人对涉案毒品是否明知,不能仅凭被告人供述,而应当依据被告
人实施毒品犯罪行为的过程、方式、毒品被查获时的情形等证据,结合被告人的年龄、阅历、
智力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被告人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可以认定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法官。
①本案例为 2009 穗中法刑一初字第122号案。本案例及案例二、六部分内容参考了广东省法院刑一庭陈超、翟键锋
所撰写 毒品案件证据规则实证研究》部分案例内容。
70
口日
其 ‘明知’是毒品,但有证据证明确属被蒙骗的除外: 1 执法人员在口岸、机场、车站、港口
和其他检查站点检查时,要求行为人申报为他人携带的物品和其他疑似毒品物,并告知其法律
责任,而行为人未如实申报,在其携带的物品中查获毒品的; 2 以伪报、藏匿、伪装等蒙蔽手
段,逃避海关、边防等检查,在其携带、运输、邮寄的物品中查获毒品的; 3 执法人员检查
时,有逃跑、丢弃携带物品或者逃避、抗拒检查等行为,在其携带或者丢弃的物品中查获毒品
的; 4 体内或者贴身隐秘处藏匿毒品的; 5 为获取不同寻常的高额、不等值报酬为他人携
带、运输物品,从中查获毒品的; 6 采用高度隐蔽的方式携带、运输物品,从中查获毒品的;
7 采用高度隐蔽的方式交接物品,明显违背合法物品惯常交接方式,从中查获毒品的; 8
行程路线故意绕开检查站点,在其携带、运输的物品中查获毒品的; 9 以虚假身份或者地址办
理托运手续,在其托运的物品中查获毒品的; 10 有其他证据足以认定行为人应当知道的。”
虽然上述 “意见 和 “纪要”未明确使用 “推定”一词, 但其显然是 “为解决证明上的困
难,由法律明确规定的,通过对基础事实的证明从而达到认定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