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助动词可和可以语法功能差异初探.PDF

史记中助动词可和可以语法功能差异初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4 年6 月 语 言 研 究 Jun., 2004 第24 卷 第2 期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24 No.2 《史记》中助动词“可”和“可以” 语法功能差异初探 池 昌 海 (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杭州 浙江,310028 ) 摘要:“可”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可以”。“可”可以自由地单独做谓语、假设复句中的分句, 也可以单独用来提问。“可以”没有这一功能。“可”后动词以被动为主,“可以”后动词以 主动为主,但两者都有很多例外。“可”后动词以不带宾语为主,“可以”后动词以带宾语为 主,但两者也同样有很多例外。 “可”可以与“非”、“谓”、“得”等构成固定结构,“可 以”未见相应用法。 关键词:助动词;可;可以;语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1263 (2004 )02-0098-04 零 问题的提出 作为助动词,表 “(可)能”意义的“可”和“可以”在上古汉语文献中都属常用词。对它们用法上 的不同,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的“十七章 能愿式的发展”中就作过明确的结论[1]p243 : “‘可’字表示被动的能。在上古时代,‘可’字后面的动词一般都有被动的意义。(例略—引者 注)后来‘可以’凝结为一个单词,表示某种情况下可以做到的事。它和‘可’字不同有两点: 1.‘可’字后面的动词是被动意义的,‘可以’后面的动词是主动意义的。[作者在此处下加脚注 道:‘没有例外’——引者注] 2 .‘可’字后面的动词不能带宾语;而‘可以’后面的动词常带宾语。” 后来有学者对上述结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殷国光先生通过对《吕氏春秋》中“可”和“可以”用 例分析认为:“两者的区别大体如此,但并非完全如此”。[2]p157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可”字后面的动词可以是主动意义的,共有17 例。 (2 )“可以”后面的动词偶尔也可以是被动意义的,共有6 例。 (3 )“可”字后面的动词也可以带宾语,共92 例。 很显然,对“可”和“可以”两词语法功能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分歧。鉴于以上情况,我们选择了大 ① 型文献《史记》作为分析对象 ,通过统计方法,对“可”和“可以”两个词语的语法特征作了穷尽性分 析,试图更为客观、全面地解剖它们的特征。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史记》中“可”和“可以”两词的语法功能。 作者简介:池昌海(1964- ),男,安徽宣城人,主要从事汉语史和汉语修辞研究。 ① 虽然我们不清楚王力先生在论述中提到的“后来”的年代下限指什么,但根据他选择的用例可知,所论范围应指 上古,所以我们选择了成书年代确定、代表当时通用语言且材料丰富的这部上古后期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当然其中也有摘 引《左传》等先秦文献的材料)。 ·98 · 一 单用与非单用 单用是指助动词“可”或“可以”在句中不修饰动词,单独作谓语,甚至单独成句。“非单用”则是 指它们在句中必须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史记》中做助动词用的“可”共有1209 例,“可以” 仅 194 例。可见“可”使用频率远高于“可以”。在这些用例中,“可”单用用例有233 例,占“可”用 例的19.27% ,而“可以”无一例单用,全部出现在句中修饰动词作状语。“可”单用时功能多样,大体分 为这样几种情形: 1. 用在是非、反问等疑问句末,对句子前部分谓词性陈述进行提问。例如: 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1828-4①/ 今我杀其子,不亦可乎?1715-9 也有用 “其”作复指前面谓词性陈述,用“可”作是非提问。如: 今王学专利,其可乎?141-7 / 以暴为后,其可乎?1498- 1 2. 用在特指疑问句句末,做谓语。例如: 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2317-7 /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