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解表药PPT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章 各论学习方法 第一节 概述 定义:复习本章药物的中医定义。 功效:复习本章药物的中药功效。 适应证候:复习本章药物所适应的主要证候、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了解现代医学对此证候的认识(病因、病机、症状),可能与哪些疾病(中医、西医)有关。 分类:本章药物的中医分类及特点。 药理作用:重点掌握本章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理。药理作用可进一步归类为:针对病因、针对病机、针对证状。 研究方法:了解本章药物主要研究方法,结合《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习。 第二节 常用药物 常用中药 来源:了解药物的来源(科、属、种)。 成分: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和已知的主要有效成分。 功效主治:复习药物的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掌握药物的药效研究成果,并了解其作用机理及某些成分的药动学研究成果。重点掌握“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现代应用:了解药物(或新制剂)的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了解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掌握毒性反应及解救办法。 常用方剂 组成与功效:复习方剂组成、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掌握方剂的药理作用,重点掌握“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现代应用:了解方剂(或新制剂)的临床应用。 目的与要求 1.了解表药涵义和分类,掌握与功效相关的主要药理作用; 2.掌握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的主要药理作用并了解其应用; 3.熟悉细辛的主要药理作用 4.熟悉麻黄汤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一节 概 述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 定义? 一般都具发汗作用。部分药物兼有利尿消肿、 止 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 功效? 外感表证 (病因,病机,症状) 适应 证候? 表寒证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表证分类? 表热证 表寒实证 表寒虚证 解表药分类?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主要药理作用 发汗 汗腺分泌↑→解表、祛寒 兴奋外周α肾上腺素 (Adr) 受体(麻黄) 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外周循环→协助发汗(桂枝、生姜) 扩张外周血管,促进发汗→散热 抑制内生性致热原生成、释放,抑制机体产热 过程 抗炎、抗病原体(细菌、病毒) 解热 镇痛、镇静作用 抗炎、抗过敏及免疫调节作用 抗菌、抗病毒作用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常用药理研究方法 发汗:药物对(大鼠)汗腺分泌的影响 汗液着色法 汗液定量测定法 汗腺上皮组织形态观察法: 解热: 药物对 (兔、大鼠、小鼠)解热作用 感染性发热:(副)伤寒菌、内毒素、酵母 非感染性发热:二硝基苯酚 镇静:药物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影响 活动计数法 延长睡眠时间法 抗惊厥法 镇痛:利用热、电、机械、化学刺激等方法致痛,观察受试药物对动物痛阈的影响。 抗炎:抑制炎症变性、渗出、增生 炎症急性期:急性关节肿胀法、毛细血管通透性检测法 炎症慢性期:肉芽肿法(棉球等异物) 炎症介质测定:IL-2、PG等 免疫功能: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 抗菌、抗病毒 : 体外实验(传统法、血清药理学法);体内实验 其他: 电生理、生化测定、镇咳、祛痰、平喘等。 第二节 常用药物 麻 黄 来源: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干燥草质茎。 成分: 生物碱——左旋麻黄碱 (ephedrine)、伪麻黄碱 (pseudoephedrine)、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等 挥发油——松油醇 功效: 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麻黄碱作用及机制: 与α、β Adr受体结合→产生拟Adr作用 作用于Adr能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NA)释放↑ 特点: 性质稳定,口服有效 (口服易吸收); 拟Adr作用弱而持久 (代谢、排泄慢); 中枢兴奋作用较显著 ,可通过血脑屏障 (BBB); 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α、β受体逐渐饱和、递质逐渐耗损) 效应器 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 胆碱能神经兴奋 效  应 受 体 效应 受体 心 脏 心肌 窦房结 传导系统 收缩力加强⑧ 心率加快 传导加快   β1① 收缩力减弱 心率减慢 传导减慢 M   平 滑 肌 血 管 皮肤、粘膜 腹腔内脏② 骨骼肌 冠状动脉 收缩 收缩 舒张 收缩 舒张 舒张 α α β2 α β2 β2 舒张④ 舒张(交感神经) 支气管,气管 胃肠壁⑤ 膀胱逼尿肌 胃肠和膀胱括约肌 胆囊与胆道 舒张 舒张 舒张 收缩 舒张 β2 α、β2 β2 α β2 收缩 收缩 收缩 舒张 收缩 子宫 收缩⑥ 抑制 α β2 不定 眼 虹膜 睫状肌 瞳孔扩大肌收缩(扩瞳) 舒张(远视) α β2 瞳孔括约肌收缩(缩瞳) 收缩(近视)   腺 体 汗腺 唾液腺 胃肠道及呼吸道腺体 手心脚心分泌 分泌K+及H2O 分泌淀粉酶

文档评论(0)

celkhn03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