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中国海潮能通量与耗散的数值模拟-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oi:10.6043/j.issn.0438-0479.201808002
东中国海潮能通量与耗散的数值模拟
陈元杰,程 鹏*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福建厦门 361102 )
摘要:东中国海是世界上潮能耗散较强的海区之一,研究东中国海潮能通量及潮能耗散有助
于加深对东中国海混合和环流的认识。通过对东中国海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了潮能通量和
耗散率。结果显示:传入东海、黄海、渤海的净潮能分别约为88.333,96.082 和2.152 GW,
其耗散分别约为79.168,95.254 和1.790 GW;底摩擦耗散和垂向混合耗散分别占总耗散的
67.1%和 32.9%,水平项扩散耗散量级较小,可忽略不计;东中国海高潮能耗散区主要分布
于朝鲜半岛沿岸和浙闽沿岸、江苏北部和长江口外侧海域以及杭州湾海域。渤海中部、北黄
海西南部、南黄海中部为低潮能耗散区。
关键词:东中国海;潮汐;潮能通量;潮能耗散
中图分类号:P 731.23 文献标志码:A
[1] [1]
风和潮汐是驱动海洋内部混合的主要机械能来源 。Munk 等 得出有3.5 TW 的能量通
[2]
过潮汐传入海洋,其中大部分潮能耗散在边缘海区域的底边界层中 。底摩擦引起的潮能耗
散表示为海底拖曳系数与摩阻流速三次方的乘积。由于浅海中地形与底质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3] [4]
潮能耗散在不同海域有着巨大的差异,高耗能区常常出现在河口三角洲浅滩 、群岛 、海
[5]
底岩床突起 等区域。在河口海湾中,地形和岸线的急剧变化而产成的形态阻力在摩擦力中
[6]
起主导作用,因而高潮能耗散往往发生在湾口岬角、浅滩及岸线束窄处 。
东中国海作为太平洋的边缘海,其范围大致包含渤海,黄海、东海和一部分西太平洋。
渤海深度相对较浅且地势较为平坦,地形比较单调。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
的浅海,地貌形态比渤海复杂,具有黄海槽、潮流脊和水下阶地等特征。东海西有广阔的大
陆架,东有深海槽,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但仍以浅海特征比较显著。由于地形影响,东
中国海潮波空间分布较为复杂,是世界上潮能耗散较强的海区之一,对东中国潮能通量及潮
能耗散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东中国海混合和环流的认识。
[7]
东中国海的潮能与耗散一直是研究热点。方国洪 最早利用理论模型结合实测资料,通
过计算湾口与湾顶的潮能通量之比给出了黄海的耗散。此后的研究则主要运用数值模式,张
[8] [9]
占海等 和赵保仁等 采用了二维数值模式,前者计算渤海的潮能通量,结果表明M 分潮进
2
收稿日期:2018-10-03 录用日期:2019-01-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通信作者:pcheng@
9
入渤海海区的能量约为6.05 ×10 J/s ,后者讨论了M 和m 分潮在渤、黄、东海潮能通量的传
2 1
[10] [11]
播和消耗情况,并发现m 分潮会有相当部分潮能被反射回太平洋。李培良等 和朱学明等
1
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式,计算了M 、S 、K 和O 分潮的在各海区的潮能通量。前者发现底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种四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混合工质组分选取及配比研究-Open.PDF
- 一种单级无桥隔离型PFC变换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PDF
- 一种台风浪的数值预报方法-海洋学报.PDF
- 一种基于FCM算法的雷达反射率基数据的质量控制-大气科学学院.PDF
- 一种基于HSV空间的自然图像抠图算法-计算机应用与软件.PDF
- 一种基于H264的自适应空域错误隐藏算法-燕山大学学报.PDF
- 一种基于分裂高斯混合模型的背景建模算法-计算机工程.PDF
-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无线传感网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研究.PDF
- 一种基于上升缘与下降缘的语音分割方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PDF
- 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的近似模型构造方法-燕山大学学报.PDF
- 东亚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可能成因分析ViewTableofContents.PDF
- 东亚北非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中山大学学报.PDF
- 东亚区域大气再分析技术研究及资料集建设-中国气象局图书馆.PDF
- 丛林穿越与风险辨识主题工作坊.DOC
- 东亚地区春冬季与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国气象科学.PDF
- 东亚国家跨区域双边FTA的多样化动机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PDF
- 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空间多模态特征Multispatial-大气科学学院.PDF
- 东亚夏季风的气候北界指标及其年际变化研究ViewTableofContents.PDF
- 东亚大气环境与气候国际合作研究.PDF
- 东亚夏季风的自然变率———NCARCam3模拟结果-大气科学学报.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