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被列入城市规划区村庄的宅基地困境
一直以来,农村宅基地就是农村土地法律问题的一个关键 点,但大多讨论的是宅基地流转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农村面临无宅基地可分的情况,新增农村人口的自建房 被认定为违章建筑。这样的宅基地困境前不久在安徽省淮北 市出现。
一台布满灰尘的吊扇趴在地上,被层层叠叠的彩钢板和 铁框架压着。10月14日上午,寇思祥站在已经成为废墟的 家里,透过缝隙给笔者指了指:“东西都来不及搬,全压在 里面了。”
这是一起得到官方证实的强拆。在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 任圩街道办事处的一个报告上,它被这样描述:“2013年3 月21日中午,在相湖项目施工过程中,寇湾社区一组居民 寇思祥、李新河、刘怀军三户房屋被人用车强行拆除。”
几个月过去,寇思祥如今仍无处可去,睡在一间幸未被 拆除的屋子里。这名48岁的泥瓦工,在8年前自己动手盖 起了这几间屋子,带着儿子、女儿居住。原来村里的两间老 屋则留给了刚刚结婚的大儿子。
但由于房屋所在地块未能从官方获得宅基地身份,它们 被认定为违章建筑。同样面临宅基地身份之惑的,还有在同 一地块上的90余户人家。区别是,寇思祥、李新河和刘怀
军的房屋已经建成,其他人家则只打了石基础。
今年以来,随着对该地块征地拆迁的推进,该地块是否
属于宅基地?这将直接决定寇思祥等户家安何处,也决定着 开发项目是否能够顺利推进。
寇湾社区一组的宅基地身份之困,同样困惑着全国许多 城郊接合部农村。
全村分地建房屋
相山区位于淮北市中心,是淮北市政治、经济、文化的 中心。在历史变迁中,隶属于相山区的任圩街道始终处于淮 北市的近郊区。
据任圩街道党委副书记卓德政介绍,随着城市扩张, 1999年,任圩街道被列入城市整体规划区,不再批准宅基地, 也不再允许私人建房。
然而村民们建房娶妻的需求却没有停止。村民李新合介 绍,到2001年,任圩街道寇湾社区一组在20多年没有分过 宅基地的情况下,多数男女青年无房居住结婚,于是村民向 区、乡两级政府反映了情况。
在今年4月25日寇湾社区居民委员会出具的一份情况 说明里,该说法得到证实:“经小组党员、代表开会研究按 每人一间分配了房屋基础。”
该说明还介绍了分配给村民土地的来源:“我社区一组 建石基础的土地是1980年一组轮窑厂的取土坑,于1992年
经村、组和淮北市环卫处联系用城市垃圾回填后,又从外边 购土回填,复垦后分配的打麦场地。”
李新合介绍,当时小组付了 12000元运费;为了进一步 回填、复垦,以便能够使用该土地,寇湾村和生产队又从外 面购买土回填,共计花费了 113800元,回填复垦后的土地 共有58. 6亩。
笔者从村民提供的一份会议纪要上看到,2001年5月 30日晚,寇湾社区一组全体居民代表、党员开了一个会,大 家一致同意,用原瓦窑厂取土坑经回填后的废场作为宅基地 分配给大家建房使用。
寇湾社区的说明称,寇湾社区1组现有已分配房屋基础 455间(其中已建石材基础353间、大砖基础60间;已建好 房子12间,尚有30间空宅未能建成),现场还有树木6610 棵,坟260座。
其中已建好的12间屋子,属于寇思祥、李新河和刘怀 军。寇思祥说,2005年,因为两个儿子马上到适婚年纪,他 开始到这块新“宅基地”上盖房子。
“1998年前后我们小组的耕地就被街道整体租走了,我 们一家一直在建筑工地上做一些泥瓦活。所以盖房子也就买 了一些材料,不要工钱,都是自己盖。”寇思祥回忆,当时 他们三家盖房子时,并没有遇到过什么阻力。
两年前,寇思祥的大儿子结婚了,他把原来村里的两间 屋子让给儿子儿媳,夫妇俩和小儿子搬到新家居住。
寇湾一组的其他人家则没有那么幸运。李新河称,从
2006年开始,区里的城管队就来告诫大家,不允许私建住宅。 村民于是在打好的地基间隙里种下了几千棵树,养了一些 鸡。
宅基地身份争议
李新河回忆,2012年3月前后,寇湾社区召集村民开会, 说要拆除各家各户的石基础,每间赔偿5万元,先拆的则能 补6万元。“社区没有说这块地已经被征用了,区里也一直 说没卖我们的地,直到今年4月12日村里开会才说已经卖 了。”
李新河的说法与任圩街道的官方回复大相径庭。卓德政 表示,相山区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征用该地块的准备工作, 并于2009年正式获得省里的建设用地批复。
“在报批之前,这块土地是集体建设用地,省里批复征 用后,我们在2010年将该地块挂牌出让,最后由淮北相湖 投资有限公司拍得。”卓德政称,整个过程他们都有向村民 公告,但只能到社区,不可能一家一户去送。
在此前的一份信访回复上,任圩街道办事处称,寇湾一 组建房的地块在2009年以前为农用地。村民们质疑官方前 后说法不一。卓德政对此回应称系工作人员写错了。
相山区国土局局长曹玉广介绍,2001年该地块的确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