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笛子形制发展概述
中国的笛子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出现早;二是形状丰富;三是制作
材料多样
中国最早的笛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管乐器之 1987年在河南
舞阳贾湖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骨笛,经碳十四同位素放射及树轮校正
等相关测试:舞阳骨笛距今己有八千至九千多年的历史,被喻为“中华第一
笛”。1990年底,笔者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出土的原件进行了实物测量。
当时出土的骨笛共有二十一支,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长约二十
厘米左右,系用猛禽的骨管所制,音孔开挖精细,其中一支甚至有开挖音孔
时所作的比例刻线。对此,由湖北省教委立项、武汉音乐学院成立了由童
忠良教授、蒋朗蟾教授和笔者组成的“舞阳骨笛科研课题组”,对舞阳骨
笛进行科研及仿制工作。一九九一年初,笔者和蒋朗蝉先生仿制了以舞阳
贾湖骨笛中编号M282:20为仿制对象的木质仿制笛,并进行了吹奏与测
音;1998年仿制了相同仿制对象的骨质笛;1999年笔者和童忠良先生创作
了当今第一首舞阳骨笛独奏曲《巫之舞》:同年八月,笔者随“中国编钟乐
团”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巴黎?中国文化周”的专
场音乐会上,用仿制的舞阳骨笛与曾侯乙编钟、长阳猪形磬、商代铜鼓合
作,演奏了骨笛独奏曲《巫之舞》,这是舞阳骨笛首次跨出国门、展演于国 际音乐舞台,这次演奏中舞阳骨笛那远古的音响给了国外听众极大的震 撼。目前,仪就以M282:20为仿制对象的仿制骨笛测音与演奏的情况看:舞 阳骨笛至少能吹奏出六声音阶,且音色淸亮悦耳,极具穿透力。目前,其他
关于舞阳骨笛深层的理论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中国最早的笛子是骨制的。除舞阳骨笛外,一九七三年在浙江河姆渡
出土的一批骨笛(亦称“骨哨”),距今七千年的历史,有多个音孔。
宋代陈场《乐书》记载:“篪、有底之笛也,横吹之。” 1978年湖北随
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之
实物。这两支篪距今己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
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横吹,能演奏出六声音阶。
以上出土的实物证明:中国笛子的源头绝不是如一些音乐书籍上所说,
是由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将笛子引进的。其实笛子在汉代时早已广为流传
是不争的事实:一九七三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距今有二千
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张骞出使西域归汉时为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距
今二千一百多年,何以说笛子是由张骞引进的呢?更何况这之前还有舞阳
骨笛、河姆渡骨笛,战国篪呢?另外,许多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也冇“横吹”
乐手的形象。所以说屮国笛子产生于屮原本土毋庸质疑。
汉代的笛子与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竹笛相仿,而到了唐代,唐笛与现
代竹笛就基木相同了。日木奈良正仓院《献物账》记载有多支唐代竹笛,
其中一些实物至今保存完好。
曰本奈良正仓院《献物账》:
雕石横笛(北仓)一口,长3 7.1厘米
牙横笛(南仓)一口,长32. 35厘米
斑竹横笛(铭“东大寺”)一口,长32. 2厘米
竹横笛一口,长38. 6厘米
“北仓横笛是《献物账》记载之品。四口长短不同,音律有差,都是七
孔的唐乐系统的。”(《东亚乐器考》之“正仓院所存的乐器资料”円本林
谦三著)
唐代是屮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其咅乐文化高度发达。这时的笛子己出
现笛膜(陈炀《乐书》卷一四八)。笛膜为中国笛子所特有,中国笛子也因
为笛膜的震动而在音色上与世界所有的笛子截然不同,也因为笛膜的存在:
造就了中国笛子音色上的特性:阳光般的明亮、春天般的生气和与大自然
相融合的灵性。唐《九、十部乐》中记载的笛有:长笛、短笛、横笛、义
嘴笛、篪等。唐代出现了专门教授音乐的教坊、鼓吹署。还出现了有史书
记载的著名笛师:李莫、刘朝霞等人。现今还存有许多唐代玉制的笛子,其
巾一些为雌雄双笛,以河田美玉而制,精美绝伦。
笛子的按孔方法一般都力两手顺句按孔,而到了宋代,曾出现了一种
双手交叉按孔的叉手笛(亦称“拱宸管”),甚是奇特。《宋史》(卷一二六)
记载:“乐器屮有叉手笛其制如雅笛而小,长九寸,与黄钟管等;其窍
记载:“乐器屮有叉手笛
其制如雅笛而小,长九寸,与黄钟管等;其窍
有六,左四右二。乐人执持,两手相交,有拱揖之状。请名之曰拱裒管。”
今人对笛子形制的研宂多重于远古,于近代的笛似顾盼不足。笔者于
一九九八年四月随我国首次组成的“中国笛子友好访円团”出访日本时,
有一个意外的惊喜发现:明末,随海运通商的发展,中国明代的笛子传到曰
本大分县H田市一带,那里的H本朋友沥经数百年而将当年的明笛完好地 保存了下来,甚至还组成了专门的民间演奏组织“日田祗园口杂子保存 会。”这种明笛与现代竹笛基木一样,有膜孔,只是音孔等分,第三孔为el。
中国的笛子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能世代相传,发挥光大,这真令人无
限欣慰。
中国笛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