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汉画所见戟研究-中国汉画学会.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阳汉画所见戟研究-中国汉画学会

南阳汉画所见戟研究 ——论构成和使用 徐志君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考古实物,梳理了汉画像石中出现的戟的形制和使用情况。其中,形 制分为戟体、戟鞘、戟柲、彤沙及类似装饰物、柲帽及固定柲帽的丝麻类线、鐏或鐓六部分 加以分别考证。使用情况从功能角度,分为实战用戟和仪仗用戟加以考证。 【关键词】戟;南阳;画像石 【作者简介】徐志君,1980 年生,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从现在的考古结果来看,戟作为一种戈矛合体、兼具勾刺功能的兵器从商代就已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成为车战的主要兵器之一,汉代流行于各兵种。汉代南阳地区是荆楚文化与中 原文化交汇之处,也是画像石的主要出土地之一。南阳画像馆现藏近两千块画像石,其中有 戟的形象的画面有一百多幅。本文的研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第一,南阳汉画中的戟可能具 有的构成部件及其形制。第二,南阳汉画中戟的功能与其形制的关系。围绕着两个问题分别 展开的讨论也构成了本文的两节。 几点说明:第一,本文所涉戟的部件名称沿用前人研究及考古报告所使用的术语,具体 [1] 见插图 1 示例 ;第二,本文所涉问题、所得结论仅限于南阳,并非与其他地区汉画无关, 而是在系统考察这种相关和相似性之前的自我限制;第三,本文所引南阳汉画图像资料除特 别标注,均出自南阳汉画馆所藏,画像石编号为《汉画总录》南阳卷注录编号,原编号为 HN-NY-××,本文中省略了原编号中表示出土地“河南南阳”的首字母缩写“HN-NY”,仅保 留其后的数字编号;第四,本文所涉长度单位除特别标注,均为“厘米”。 一 结合考古实物和南阳汉画所见,戟基本上由:1 戟体、2 戟鞘、3 戟 柲、4 彤沙及类似装饰物、5 柲帽及固定柲帽的丝麻类线、6 鐏或鐓六部 分构成。但是图像中所显示的部件与考古实物有部分差异,下文将分述之: (一)戟体 南阳汉画所见戟体分为四式:类似戈的鸡鸣式戟,刺援呈直角的“卜” 字形戟,刺直、援呈镰状上弯的“卜“字形戟,援呈镰状下弯、刺呈钩状 向援相反方向弯的“卜”字形戟。这四种式样的戟在汉代墓葬中均有出土, 图像基本都有可对应的实物,但各式戟在图像中的出现率与考古实物的出 土率有明显的差异。 1.1 鸡鸣式戟(下文简称 1.1 式戟) 此式戟秦汉之前未见,仅发现于西汉诸侯王陵墓中:淄博西汉齐王墓也出 土过 4 件,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铜戟 5 件,全长 303-330 不等。这种被 称为鸡鸣戟的青铜戟形制介于“十”字形青铜戟和“卜”字形铁戟之间, 没有单独的锋刺,援部上扬,两侧开刃,下刃有时有孓刺,并与胡部的刃 插图1 【2】 连为一体。 1.2 刺援呈直角的“卜”字形戟(下文简称 1.2 式戟) 1975 年发掘的河北易县燕下都 44 号战国墓出土的 12 件铁戟,是现在此式戟现存最早 [3] 的实物。该墓为当时某次战役后掩埋的士兵坑,尸体大都断首残肢,兵器也多残断 。所出 数量最多的兵器为:戟 12 件,矛 19 件,剑 15 件,可见这三种兵器在当时军队中常备。其 517 中戟多保存完好,均为“卜”字形,刺胡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戟枝横出,大体与刺胡垂直相 交。援上置一方穿;长胡四穿,除刺援相交接处为圆穿外,其余为方穿;胡末内侧有一缺口。 [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