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释啥人的历史-白话字台语文网站
PAGE
14- PAGE 15
用誰的語言?解釋啥人的歷史?──「台灣歌仔」與台灣知識份子對「戴潮春抗清事件」論述的比較
Teng Hongtin 丁鳳珍 台中師院台灣語文學系兼任講師、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博士論文《「歌仔冊」中的台灣歷史詮釋》,2005.1)。
台中師院台灣語文學系兼任講師、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博士論文《「歌仔冊」中的台灣歷史詮釋》,2005.1)。
摘要
本論文以記載台灣清領時期「戴潮春抗清事件」ê 台灣人著作為研究對象,in ê文字lóng 是漢字。包含用台灣H?-ló話白話音寫 ê《辛酉年一歌詩》、《相龍年一歌詩》,用台灣客語寫 ê《新編戴萬生作反歌》,kah 台灣知識份子用清國官話寫成ê文言著作:彰化縣舉人陳肇興 ê《咄咄吟》、竹塹團練首林占梅ê詩作、彰化文人吳德功 ê《戴案紀略》、鹿港文人蔡青筠 ê《戴案紀略》。透過台灣H?-ló語白話音、台灣客語、清國官話文言這3 種無相共ê語言,chit-kóa著作對「戴潮春抗清事件」ê 歷史觀點,有真大ê差別。特別是《辛酉年一歌詩》kah《相龍年一歌詩》, 替「被統治者」kah「起義者」k?歷史 ê 解釋權搶轉去,是台灣人珍貴ê文學遺產。
關鍵字:台灣說唱、台灣歌仔、辛酉年一歌詩、民變、戴潮春、戴萬生
1.戴潮春事件及其相關史料
1-1.戴潮春事件概述
1862年3月,台灣爆發有史以來歷時最久的人民起義──戴潮春事件,從1862年3月起事到1865年間,歷時3年以上。被認為是清領時期台灣三大民變之一 見謝國興,《官逼民反──
見謝國興,《官逼民反──清代台灣三大民變》(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3)。
「戴潮春事件」以林豪 (1831-1918)《東瀛紀事》 林豪《東瀛紀事》(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97.6.30)。記載最詳細,可代表統治論述對此一事件的基本看法。
林豪《東瀛紀事》(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97.6.30)。
林豪指出:戴潮春,字萬生,彰化縣涑東堡四張犁(在今台中市北屯區)人,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家境富裕,世為北路協稿識。咸豐11年(1861)冬季,北路協副將夏汝賢是禍首,因為他向戴潮春索賄不成,便將戴潮春世襲的武職(北路協稿書)革去,促使戴潮春招集其兄戴萬桂的八卦會舊黨,成立天地會,以團練助官為由,私下結黨,陰謀叛亂。 詳見林豪《東瀛紀事》卷上〈戴逆倡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97.6.30)pp.1-3。同治1年(1862)3月9日,「台灣道孔昭慈聞會黨滋蔓」,派淡水同知秋日覲前往彰化縣辦會黨。
詳見林豪《東瀛紀事》卷上〈戴逆倡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97.6.30)pp.1-3。
自同治1年(1862)3月20日,彰化縣城被戴潮春的軍隊攻下之後,彰化縣、淡水廳、嘉義縣境都陸續發生武裝反抗政府的事件;原駐台灣的官兵勦辦不力,同治1年台灣道台孔昭慈、台灣鎮總兵林向榮都相繼自殺,續任台灣道台洪毓琛也病故;其間,清廷派來援台的官兵有:福建福寧鎮總兵曾玉明 曾玉明在同治1年(1862)5月抵達鹿港,當時他的官職是福建福寧鎮總兵,到同治1年(1862)12月21日清穆宗才將他調為台灣鎮總兵,而四川建昌鎮總兵林文察,則轉調為福建福寧鎮總兵。詳見
曾玉明在同治1年(1862)5月抵達鹿港,當時他的官職是福建福寧鎮總兵,到同治1年(1862)12月21日清穆宗才將他調為台灣鎮總兵,而四川建昌鎮總兵林文察,則轉調為福建福寧鎮總兵。詳見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穆宗實錄選輯》(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1997.6.30,p.40)。
直到同治2年(1863)年9月9日新任台灣道台丁日健從滬尾(今淡水鎮)登岸,帶兵3000名,10月進駐淡水廳竹塹城;以及同治2年(1863)年10月,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領兵從嘉義縣麥寮登岸;官兵終於在11月3日收回彰化縣城;12月丁日健斬殺戴潮春;同治3年(1864)1月林日晟也被林文察斬首分屍。
據當代學者羅士傑研究:台灣本土地方菁英經過近150年的資本累積,加上1860年台灣開港貿易,使台灣本土的地方菁英具有與官方「分庭抗禮的趨勢」,「1862年的戴潮春案即可視為當時地方菁英彼此間在長期利益競爭的基礎下所產生的武力衝突事件。」
詳見羅士傑《清代的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清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為討論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p.99。
1-2.統治論述
統治論述主要是指官方文獻的論述,論述者包含帝王、各級官員以及依附統治者的知識份子,內容包含宮廷檔案、官員奏摺、官修方志史書、文集雜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