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低影响开发LID生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1生物滞留技术及其系统构成.PDF

低影响开发LID生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1生物滞留技术及其系统构成.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低影响开发 (LID)生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 1 1,2 3 1 1 1 李家科 ,刘增超 ,黄宁俊 ,张佳扬 ,李怀恩 ,沈冰 (1.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48 ; 2.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3.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8 )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城市下垫面改变和降水径流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低影响开发措施之一,生 物滞留技术对于消纳、净化降水径流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生物滞留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全面分析,重点阐述了生物 滞留系统的构成要素、生物滞留技术对径流水质净化效果和水量的调控效果、及其水质水量模拟模型研究状况;从生物滞留 技术的净化机理、效能、影响因素、模拟模型、设计等方面探讨了该技术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该技术未来研究方向, 如生物滞留系统对氮磷去除的提效技术、生物滞留技术本土化应用机理研究、生物滞留技术的设计方法、生物滞留系统的堵 塞机理及防堵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技术的完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水环境改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生物滞留;净化效果;水量调控;模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由雨水引发的城市水质恶化、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由于城市开 [1] 发不合理,可渗透地表面积越来越少,由暴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 降雨径流中含有悬浮物、耗氧物质、营养物质、有毒物质、油脂类物质等多种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随径流 [2] 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了水污染 。美国国家环保署(EPA)把城市降雨径流列为导致全美河流、湖泊污染的 第三大污染源,城市雨水径流对河流污染的贡献比占9%,129种重点污染物中有约50%在城市径流中出现 [3,4] ;在一些州,城市径流和其它非农业的面源被列为主导污染源,城市水体BOD年负荷约40%~80%来自 [5,6] 雨水径流 。我国90% 以上城市水体污染严重,很多城市水体有黑臭或水华现象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经济 [7] 可持续发展 。北京和上海城区雨水径流污染约占水体污染负荷的10 %-20 % (中心区域超过50 % );北京 [8] 市路面、屋面雨水径流中TSS、COD、TP 、TN、Pb 、Zn等污染物指标也高于美、法、德等国家 。西安城 [9] 市主干道SS、COD的EMC 中值远大于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 。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原 有的水文循环,使降雨入渗量大大减少,雨洪峰值增加,汇流时间缩短,导致城市雨洪危害加剧,水涝灾 [10] 害频发。同时,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特别是旱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 。 针对城市径流污染及相应的雨洪管理,传统的 “末端治理”设施占地面积大、建设集中、造价高,虽 [11] 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期雨水污染,却无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强降雨引发的 [12] 城市地表径流强烈波动使城市洪涝问题面临着不断加剧的风险 。目前,城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