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成瘾之辨识与辅导.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網路成癮的7種症狀 (其中出現三種,且維持12個月以上) 耐受性(持續增加才能滿足) 戒斷現象(停止或減少時會導致焦躁不安、焦慮、耿耿於懷、幻想、自發性或不自覺打鍵盤的動作) 上網時間頻率超出原本預期 腦中有想要控制上網的想法,確有多次失敗經驗 在網路的使用相關活動上花費相當多時間 因上網減少正常社交或使學業、工作、家庭生活功能受到影響 已意識到過度使用網路所造成持續或週期的身心、社交工作的問題,卻仍花大量時間上網 劉學奎、王經國、莊海紅(2008)網路成癮的診斷標準(1) 對網路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求與衝動感 減少或停止上網,會出現身體不適、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戒斷反應。 (每天6小時以上,非工作學習目的的網路活動,持續超過3個月) 劉學奎、王經國、莊海紅(2008)網路成癮的診斷標準(2) 下述五項至少符合一項: (1)未達滿足感不斷增加使用時間及投入程度 (2)使用網路開始、結束及持續時間難以控制,即使努力也未成功 (3)固執使用網路不顧其危害性後果即使知道網路使用的危險也難以停止。 (4)因使用網路而減少或放棄其他興趣、娛樂或社交活動 (5)將使用網路當作逃避問題或緩解不當情緒的途徑 網路成癮的類別 (Young, 1999) 1.網路之性成癮:深受與性有關網頁內容(圖片、視訊)吸引 2.網路之關係成癮:沈溺網路社群人際關係,如即時通、MSN、Facebook 3.網路之強迫行為:沈溺網路遊戲、賭博、購物與交易活動 4.網路之資訊超載:沈溺網路資訊瀏覽與搜尋 5.網路之電腦成癮:沈溺於網路電腦操作活動 王智弘(2008)認為Young所提的五類成癮問題強度不一,但以「網路強迫行為」中的網路遊戲成癮問題最為嚴重。而且,實務經驗顯示:網路成癮者可能橫跨兩類以上的成癮類型。 沈迷網路的負面影響 人際與健康問題 人際:忽略社交、親子疏離、衝突、(隱瞞說謊) 健康:眼睛不適、頭痛、肩膀酸痛、腕肌拉傷、睡眠不足、 腸胃問題 時間管理問題 影響正常睡眠、學習、工作活動等時間 精神與心理問題 憂鬱、焦慮、失眠、妄想、缺乏現實感 犯罪行為問題 網路霸凌、網路交易詐騙、網路援交/性侵害、網路隱私權、非法下載等 輔導介入的要點 逆向操作 先記錄上網習慣,再擬定改變習慣計畫,降低耽溺 外在阻斷 利用鬧鐘或定時提醒程式、利用外在活動 設定時間限制 設定固定上網時間超過立即停止 列出事情的優先順序 運用提示卡 利用便利貼或卡片提醒合理網路使用的優點 個人一日活動行程表 個別輔導策略與步驟 (柯志鴻,2009) 瞭解學生目前的網路行為 瞭解學生在虛擬世界的經驗,建立信任關係 使用合適的診斷工具,評估學生網路成癮狀況 與學生討論面臨的問題,喚醒對問題的重視(病識感) 與學生討論對問題的看法,釐清核心問題及內在需求 確認改善方向,如學習或人際挫折、親子衝突 澄清網路成癮的可能原因 評估學生人際互動情形(家庭、學校、外在環境) 評估並排除可能的精神、情緒問題 與學生共同擬定改變計畫(增強改善動機、現實感) 建立改善目標,討論可行策略 利用簡單、具體、可行的實施方式,增加成功經驗 網路成癮的六階段處遇模式 王智弘(2007,2008) 1.「覺」──覺察病識感:協助覺察過度使用網路,讓當事人對自己 的上網行為有「病識感」,知道自己已超時上網 2.「知」──認知潛在問題:上網行為背後必有其動機,過度上網的行為是當事人潛在心理問題所導致其逃離正常生活的結果。 3.「處」──處理潛在問題:協助當事人面對現實,處理潛在的心理問題而非沉迷網路以逃避問題。 4.「行」──發展並執行改變計畫:與當事人討論如何改善過度使用網路行為的行動計畫,並加以執行。配合第三步驟處理潛在的心理問題,並以其他替代性的正向活動取代上網,以及結合重要他人的協助以塑造有利的執行計畫環境,則行動計畫的執行率與成功率將大大增加。 5.「控」──培養自我監控能力:逐步降低上網時間,培養當事人對時間的敏感度與對自我監控的能力,以期達成諮商目標回歸正常與和諧的生活之後,能自我監控維持合理上網的效果。 6.「追」──後續的觀察與追蹤:持續觀察當事人網路成癮問題的改善狀況,追蹤諮商的長期效果,並提供必要的支持與修正以避免問題復發 * * 主講人 黃証義 網路成癮之 認識與對策 網路成癮之認識 網路成癮的定義 1996年,美國精神科醫師,Goldberg 首先以「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來形容過度沉迷網路而形成類行為性成癮的失常行為,也參照DSM 的病態性賭博症: 同年,Brenner除了以傳統精神病理來看此成癮行為,更加入對網路虛擬友誼的依賴或對真實世界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 網路的誘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