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保富论”
林文勋
(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在儒家思想文化的支配与作用下,经济思想领域向以均贫富、抑兼并占据主导地位。但自中唐以来,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历史推动下,经济思想领域也呈现出巨大转折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其中,保富论是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崭新经济思想之一。目前,对这样一种思想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重视,在经济思想史学界,要么将这种思想看成是维护大地主阶级自身利益的反动思想;要么看成是明清之际代表市民阶级利益与呼声的启蒙思想。而实际上,如果将这种思想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演进的过程中来看,它无疑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一)
所谓“保富论”,就是公开宣扬富人的重要性,并主张对富人予以保护。这种思想,在唐代就已出现。如柳宗元即说:“富室,贫之母也,诚不可破。” 《柳河东集》卷32《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柳河东集》卷32《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概括起来,宋代的保富论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具体的内容:
第一,强调富人出现的合理性。宋代,“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如何看待这些富民的出现,苏辙认为,“此理势之所必至,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苏辙:《栾城集·三集》卷8《诗病五事》。也就是说,富人的出现有着客观必然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具体说来,则富人的出现是社会贫富分化的结果。叶适指出:“今天下之民不齐久矣。开阖、敛散、轻重之权,不一出于上,而富人大贾分而有之,不知其几千百年也。
苏辙:《栾城集·三集》卷8《诗病五事》。
叶适:《水心别集》卷2《财计上》。
第二,视富人为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强调富人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赵宋王朝一建立,开国之君便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 ? 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1。这主要是从富人承担国家的赋税来强调富人的重要性。因为,从两税法以来,“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征税原则确立起来,国家赋税的多少,不再根据人口的多少,而是依据财产的多少进行征收。这样,占有土地较多的富民无疑交纳赋税最多,从而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基础。这是这种认识出现的时代背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南宋的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叶适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具体而言,对“上”来说,“富人为天子养小民,又供上用,虽厚取赢以自封殖,计其勤劳亦略相当矣。”也就是说,富民通过占有土地,既提供土地给贫民耕种而使贫民得以生存,同时又为国家提供赋税;对“下”来说,“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急,求于富人;有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而又上当官输,杂出无数,吏常有非时之责无以应上命,常取具于富人。”
? 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1。
? 《水心别集》卷2《民事下》。
在这点上,朱熹虽然没有全面阐述富民的社会作用,但也认识到了富民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他说:“乡村小民,其间多是无田之家,须就田主讨田耕作,每至耕种耘田时节,又就田主生借谷米,及至终冬成熟,方始一并填还。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今仰人户递相告诫,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朱文公文集》卷
《朱文公文集》卷100《劝农文》。
第三,客观评价富人财富的积累和对生产发展的作用。苏轼曾经以极其同情的心情为商人的经营困苦辩护。对于富人,他认为之所以能积财致富,乃是其审时度势,诚实经营的结果,而并非是一种命定之福。他说:“富人之谋利也,常获,世以为福,非也。彼富人者,信于人素深,而服于人素厚,所为而莫或害之,所欲而莫或非之,事未成而众已先成之矣。夫事之行也有势,其成也有气。富人者,乘其势而袭其气也。” 《苏东坡全集·前集》卷21《思治论》。对此,司马光也有类似的议论。他在《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中说:“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愚智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远思,宁劳筋苦骨,恶习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空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砦窳偷生,不为远虑,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自悔也。
《苏东坡全集·前集》卷21《思治论》。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7。
传统观念认为,富人靠剥削为生,是一个寄生阶层,对生产发展无任何作用。其实,情况并非全部如此。荀子曾经有言:“以政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 《荀子·富国篇》。也就是说,只有民富,具备一定的生产条件,才可能增加生产投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宋代,因富民拥有较多的资金,生产条件较好,所以生产经营超乎那些比之贫穷的人。苏轼说:“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