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不乱-生命中的贵人L-inspire首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臨危不亂 民國87年2月21日中國時報第六版報導這麼一則社會新聞:建築工人宋誠志先生廿日中午在高雄國昌國中的模板鷹架崩塌事件中,由於從六樓樓頂掉落在五樓突出的平台上而僥倖逃過一劫,但其他的兩名工作伙伴卻因之命赴幽冥。 宋誠志是台東縣排灣族的原住民,早先是在別處的工地工作,甫於廿日早才臨時被公司調來楠梓區國昌國中的教室興建工地,從事水泥灌漿的作業,結果卻經歷了一生永難忘懷的劫難。在接受訪問時,宋誠志敘述事發當時,他與另兩名工作伙伴是站在六樓頂外緣的模板上工作,才剛完成灌漿工作不到一會兒,就聽到一聲巨響,竟然他們所站立的模板突然往下崩塌,大家遂因重心不穩而紛紛往地面摔去,就在剛往下掉的一剎那,心想這下子鐵定是要沒命了,但不甘心就此枉受一生,於是奮力的往大樓的內側跳去,只求隨便抓住可以支撐的東西就有活命的機會,結果奇蹟真的出現了,雖然沒有抓住東西,卻因這一跳而讓他掉落在五樓的平台上,撿回了性命。 面臨生死存亡的剎那間,有些人突遭驚嚇而張惶失措,有些人懊悔或喊冤心存不甘,有些人心平氣和視死如歸,也有些人鬥志堅強一意求生。究竟這電光石火的一瞬間,人的意念是如何運作的,在我們提倡心靈改革的這一刻,應是頗值得玩味探討的。 按佛教的說法,人有三魂七魄,而所謂的三魂指的是生魂、覺魂與靈魂。生魂居於最外層的身体之上,管的是身体與生理的運作;中層的覺魂則領導著思想、感情、情緒與覺知,最內層的靈魂則為主宰靈性與悟性的自性本体。人死後生魂很快就消失,唯冤死或初死者可能因生魂不願離去,而逗留在世上(有人形,即靈身,頭七時常為親人所見)。覺魂是個中介質,生前附著在生魂之上,與大腦一起運作;死後則改為附著在靈魂之上,但只留下記憶体,不管行善或行惡皆有忠實的記錄(一道光或七股氣)。凡生前多從事宗教、藝術、哲學方面之靈性、悟性修行修養的人,便可在此記憶体保留較淨、較強的靈智和靈光(因為靈智一經開啟便不容易熄滅);因而可以進到較高層的靈界(當、佛、菩薩、阿羅漢、神,或投胎再當人),否則就只能進入較低層的靈界(當畜生、餓鬼、或下地獄)。 佛教的這種說法與現今新紀元思想的「生命是由身、心、靈三者所組合而成」之說頗為吻合。生命是由身、心、靈三種不同的狀態所組合而成,身指的是身体或生理的機能,心指的是心情或心智的反應,靈則是靈性、悟性、愛心、智慧等,就好像任何物質也都有固体、液体、氣体三種狀態一樣。人生在世,須對抗許多煩惱、疾病、魔幻、苦厄和災難,這就得三魂的互相配合和提昇才能勝任:一、人必須有強健的身體(生魂),才能集中精神與毅力,從各種生活處境當中去修行修養,使靈性、靈智獲得精進。二、如果沒有思想、感情(覺魂)的媒介與刺激,人將很難深入體會靈性與靈智。三、必須身心靈的密切配合,才能展現完整生命的能量。四、當生命的活力處於冰冷、晦暗或低潮時,我們可以藉運動來給生魂加溫,或藉藝術來給覺魂加熱,也可藉宗教精神或不斷的体悟直接讓靈魂發光。在如此交互的修行和修養之下,人便能回復並保持其完整生命的活力了。當然,靈性的提昇必須要有健康的身心做基礎,同時,當靈性提昇時,也可保障及維持身心的健康,這是互補的。 依據「西藏度亡經」的觀點,歷經變故倉惶萃死的靈魂可能要在中陰生(再投胎前的準備階段)經過一段期間的調適,可能因憤憤不平而須再輪迴數次,以便學習達觀、寬容、利他或愛,等等的靈性提昇;但如果能在面臨死亡之際,轉生出「吾此生已滿足、了悟,執著原是癡愚、情慾即是空、萬般皆可放下」等之善念,則可一心不亂,直接證入佛地。雖然宗教的義理深晦難懂,若能一點靈性未泯,臨危不亂,效法宋誠志先生能在毫髮一線間生出積極的求生之念,因而逃過一劫大難不死,那麼之後的每個日子都將充滿了意義,正如宋誠志所言「生命真可貴,能夠活著真好」。 同年所發生華航空難事件的兩百餘位受難者,從飛機撞著護牆到爆炸只有十秒鐘的時間,值此「一生懸命」之際,能否有幾位大德轉生出善念,可說是一生的功力之所繫,講得更嚴格些,甚至是累世的智慧之所積。有些人的「生命課題」是長年而經久歷時的煎熬,有些人則較短暫,甚至只有短短數秒鐘,除卻此生命課題所涵蓋時間範圍外的大半生就只是「佈局」而已。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智慧的養成更是如此。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