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病8例报告——与纯神经炎麻风的鉴别.DOCVIP

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病8例报告——与纯神经炎麻风的鉴别.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病例报告与纯神经炎麻风的鉴别上海遵义医院张嘉麟李济生鲁绩陈家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遗传研究室陆曙民中国麻风杂志第卷第期年月摘要本文报导了例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病并对二个家系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一个家系的三代中有二代近亲结婚计例患者复习了有关的组织病理学发病机理遗传方式分型及临床表现等由于本病的临床特征和纯神经炎麻风相似易造成误诊但根据周围神经粗大感觉障碍的特征肌肉萎缩腱反射家族史与发病年龄等必要时再结合组织病理检查鉴别并不困难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病简称是一种四肢感觉与营养神经变性的少见的遗传

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病8例报告——与纯神经炎麻风的鉴别 上海遵义医院 张嘉麟 李济生 鲁绩 陈家琨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遗传研究室 陆曙民 中国麻风杂志 第2卷 第2期 1986年6月 摘要 本文报导了8例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病,并对二个家系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一个家系的三代中有二代近亲结婚,计6例患者。复习了有关的组织病理学,发病机理,遗传方式、分型及临床表现等。由于本病的临床特征和纯神经炎麻风相似,易造成误诊,但根据周围神经粗大、感觉障碍的特征,肌肉萎缩、腱反射、家族史与发病年龄等,必要时再结合组织病理检查,鉴别并不困难。 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病(Hereditary Sensory radicular Neuropathy简称HSN)是一种四肢感觉与营养神经变性的少见的遗传病,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的感觉障碍,手足受压处反复发生无痛性溃疡,易和纯神经炎麻风相混淆。现将我院发现的8例报导如下。 病例和家系分析 一、例1、2、3、系同胞兄妹,父母非近亲结婚,亲缘中无类似病例。该三例分别为第一、九、十胎。其家谱见图1.【例1】吕**男17岁,1956年6月初诊。 患者自幼时四肢感觉较差,10岁右足底发生水疱,形成无痛性久治不愈的溃疡,经一年余大拇指坏死脱落。不久左足底亦反复起溃疡。曾在皮肤科诊为麻风,用氨苯砜治疗,转我院。检查:无皮疹,两前臂和两小腿下段有感觉障碍,周围神经无明显粗大,肌肉无萎缩,两足前跖内侧各有一深溃疡,右拇指残缺。诊为纯神经类麻风,继续氨苯砜治疗,对症处理溃疡。疗程中感觉障碍区继续向心扩大,两足溃疡反复感染,趾骨、跖骨、跗骨等先后吸收、坏死、脱落,足部明显缩短变形。自23岁起两手手指亦起溃疡,最后导致手指吸收、变形。26岁起,两下肢有自发性疼痛,冬天尤甚。 1965年1月患者皆其胞妹【例2】门诊,诉说她自9岁起两足底先后发生无痛性溃疡,四肢远端有感觉障碍。无浅神经大。根据两者有类似的发病史和症状,从而均排除了麻风的诊断。曾请神经科讨论,但仍为确诊。 【例3】女,13岁,初诊于1969年8月。10岁起两足底反复发生无痛性溃疡及感染,除左足第Ⅳ、Ⅴ趾和右足第Ⅲ~Ⅴ趾残存外,余5趾皆先后被截除,感觉障碍区同例1。 1978年随访上述三例患者。例1的感觉障碍区已扩展到肘关节以下及整个下肢,且触觉消失区>痛觉>温度觉消失区,震动觉减退,位置觉正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四肢肌肉无萎缩,两足足趾全部脱落,留有溃疡,足部明显毁损变形。X线片显示肢端骨质吸收、脱落,足部尤甚。结合体征及兄妹三人于相似的年龄发病等特点方诊为本病。、 二、例4、5的家系中三代共有6例患者;其祖母及姨母皆患此病已故,二个舅父被误诊为麻风在某医院诊治。在这三代中有二代近亲结婚。根据家系分析,Ⅲab及Ⅳcd均为杂合子,通过近亲婚配产生纯合子。患者的两个妹妹年龄尚小(7岁、2岁),需随访观察以排除本病的可能性。 【例4】王XX,女,13岁,出诊于1979年4月。 约在5、6岁时四肢感觉就较差,7岁起指趾经常溃破感染,指(趾)端变粗。检查:两前臂下1/3和两小腿下半温、痛、触觉及震动觉减退或消失,腱反射均减退或消失,四肢肌肉无萎缩,肌力正常,指(趾)末节弯曲呈缀状增粗,指(趾)甲不同程度缺损,右足跟有溃疡,踝关节红肿。X线片显示肢端骨质吸收、缺损及发育欠佳。 【例5】约在7岁时指(趾)端起溃疡,其病程经过、症状、体征和X线片基本上同例4。 三、散发病例 序号 门诊号 性别 年龄 病期 发病部位及症状 病理检查 6 10612 男 24 10余年 两足部溃疡及感觉障碍,无肌 肉萎缩及神经干粗大 7 10690 女 39 12年 两足部溃疡,两小腿下2/3及足 右足背中间皮神经 感觉障碍,足趾吸收、畸形,右足 活检无明显异常 背中间皮神经似粗大、无肌肉萎缩 8 10758 男 53 21年 两足足趾反复溃疡,足部感觉障碍, 足趾吸收或被截除,两手无感觉障碍, 但第3~4~5指间不能挟纸片。无肌肉 萎缩及神经粗大 讨论 1903年Bruns报导了均在17岁开始发病的兄妹3人,表现为脚坏疽及关节病变,以及下肢呈束状和分离的感觉丧失,并认为是一种家族性腰骶部脊髓空洞症。以后不少作者相继使用了各种名称(如肢端毁伤性溃疡、家族性脊髓发育不良症、家族性肢端骨融症、家族性足跖穿孔性溃疡、神经血管性营养障碍、多发性根索症候群等)作了报导。1951年Denny-Brown等第一次发表了病理研究报告,正式命名为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病。 本病病理改变主要在腰4~骶1的后根神经节,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