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54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提出作者策略,强调电影的个性与创新,以捍卫电影的艺术品性。 1957年安德烈?巴赞在《关于作者论》的文章中,将作者论总结为选择个人化的元素作为相关的尺度,然后将之持续永恒地贯彻到一个又一个作品中①,明确提出了导演之所以能够称为电影作者的标准。 受欧洲作者论的影响,中国电影史上,自第三代导演始,不少创作者在作品中亦开始探索个性与思想的融合,如优秀电影作者谢晋。 随着国门初开,第四代导演更是有意识吸收西方新浪潮、先锋派等修辞手段,在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个性风格,如吴贻弓、黄健中等。 改革开放以来,第五代导演依据自己的实力,各自抢占艺术的制高点,使艺术形象烙刻着第五代导演心灵的印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作者电影②。 90年代,一批崇尚欧洲作者电影,有着较好学院派背景的第六代导演在影坛崭露头角,一开始便有着强烈的作者意识,然而在第五代导演的主流话语与转型期市场文化的笼罩下,第六代导演徘徊于个人话语表达的边缘空间。 新世纪以来,多元文化错综杂陈,主旋律与娱乐商业片雄霸影坛,艺术性渐弱,商业性渐强,高票房的背后也仅剩下苍白的集体狂欢。 执著于艺术性探索的作者们,不少徘徊于私语化的怪圈,并以小众电影来标榜曲高和寡的艺术性。 更有学者指出,作者电影虽然有灵魂的震撼力,但是它并不适合在商业市场上贩卖。 ③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艺术性与商业性兼备已是毋庸置疑的属性。 难道作者电影无法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合一吗?就此,笔者不敢苟同。 1962年,安德鲁?萨瑞斯在《电影文化》中,发表了美国作者电影理论的开山之作《1962年关于作者论的笔记》,把法国《电影手册》派的作者政策与美国电影的实际结合,肯定了好莱坞片厂制度下电影导演的艺术个性,从而推动了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产生,涌现出卢卡斯、科波拉等大师级人物。 即使提出作者论的特吕弗,也从不排斥电影的可看性和商业性。 被视为最昂贵、最商业的《骗婚记》,仍然有着明确的作者烙印,充分说明作者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并不冲突。 新世纪中国作者电影如何前行?能否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赢?本文试从艺术角度探讨中国作者电影的发展策略。 一、求新顺应与颠覆的形式创新作者电影,强调个性,首先应重视形式上的创新。 任何观众会带着已有的审美心理去观赏作品,当作品所提供的叙事模式及影像风格没有超出观众的期待视野,在接受过程中,观众虽会暂时得到一种先见之明的满足,但很快就会因期待指向的畅通无阻而感到兴趣索然。 ④在形式上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革新视听感受,方可刺激观众的欣赏欲望,并调动观众参与思考,因此有意味的形式应成为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然而若全盘颠覆传统的审美习惯,一味玩弄形式技巧,寻求个性化,亦会导致观众对影片完全拒斥。 形式的革新应在顺应与颠覆中平衡。 优秀电影作者希区柯克善于综合运用镜头语言调动观众心理,在顺应与违逆中营造惊悚氛围。 如《惊魂记》中玛丽安被刺杀的经典片段,影片并未出现凶器刺在人身体上的常见情景,而是采用大量特写、近景以及阴影还有非正常的拍摄角度来表现这一切,使观众完全被导演的场面调度所吸引,陷入比视觉恐怖加倍的心理恐怖空间中。 希区柯克的作者特质在于实现纯粹的作者表达。 此外不足百万元的微成本影片《女巫布莱尔》赚取248亿美元的票房,也是源于以新颖的仿纪录片手法来营造真实感受,全片基本没有出现任何血腥场景,但是却让人从心底感觉到故事所渗透出来的恐怖气氛。 而在国内,姜文影片的市场效果,亦能充分说明问题。 2010年底,《让子弹飞》终于让姜文重获口碑与票房的双赢,影片既顺应了观众习惯的喜剧、暴力等类型片元素,同时在镜头语言上依然烙着姜文强势霸气的作者气质。 北大陈旭光教授曾高度评价《让子弹飞》是一部在当下很少有人能免俗的商业语境中,保持甚至洋溢着姜文特有的作者化个人风格的大片。 ⑤而与之相比,20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虽然画面唯美,但完全陌生化的叙事手法,不仅落选戛纳电影节竞赛影片,而且国内票房惨淡,观众苦言看不懂。 可以看出形式的创新固然必要,然而不可背离传统习惯,在顺应与颠覆中寻求平衡的个性化,是一种有可能的作者策略。 二、求俗民族文化的独特展示文学史上,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老舍笔下的老北京城,张承志笔下的伊斯兰风情,均以鲜明的地域性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这些经典名著既言志达意,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中国作者电影的个性追求,亦不可仅停留于技巧上创新,对民俗文化的独特展示,也是赢得观众与市场的有效途径。 岩井俊二的作品一方面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