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纳米载体及其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科学研究院.DOC

聚合物纳米载体及其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科学研究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 - 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自然科学奖) 项目名称 聚合物纳米载体及其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 拟申报奖项 自然科学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1.帅心涛(教授;中山大学;项目负责人,第1-8、10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 2.程度(副教授;中山大学;对项目新型小分子药物载体、核酸载体及多功能联合传输载药体系均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第1-8、10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 3.郑荣琴(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对项目“超声响应智能体系”做出创造性的贡献,是第7和第10篇代表性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4.沈君(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本项目“药物与造影剂联合输送载体体系”的主要完成人,是第9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 5.戴箭(副研究员;现工作单位:暨南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为本项目“新型刺激响应化疗药物控释体系”及“新颖siRNA传输体系”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第1和第6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 6.李景果(副研究员;现工作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对本项目“发展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核酸载体”这一科学发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3、10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第7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 7.尹庭辉(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对项目“超声响应智能体系”做出创造性的贡献,是第7和第10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 8.王伟伟(高级工程师;现工作单位:广州飞彼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对项目“新型刺激响应型化疗药物载体体系”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第2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 9.曹诺(高级工程师;现工作单位: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对项目“新型化疗药物与siRNA联合输送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第4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 10.陈伟才(工程师;现工作单位: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对本项目关于“发展小分子药物与核酸联合输送,实现双药协同治疗”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第8篇代表论文的第一作者) 11.温学花(主治医师;现工作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对本项目“药物与造影剂联合输送载体体系”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第9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 12.王勇(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对本项目“药物与造影剂联合输送载体体系”以及“新型核酸载体体系”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第3、9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 13.邹瑟音(主管技师;现工作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对本项目关于”发展小分子药物与核酸联合输送,实现双药协同治疗”科学发现做出贡献,是第6篇代表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14. 苑园园(讲师;现工作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对本项目关于“发展小分子药物与核酸联合输送,实现双药协同治疗”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第8篇代表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项目简介 项目属于材料科学中功能高分子的药物输送载体领域,研究高分子载体材料组成及结构对药物输送、生物利用度和毒副作用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是纳米材料学和生物医学交叉研究的国际科学前沿领域。重要创新内容及发现点如下: 1、通过构建具有响应内源生理环境刺激和外源刺激信号的智能材料,改善载体的药物控释性能。在药物载体内构筑了pH敏感或二硫键捆绑中间层(即:释药“开关”),在血液生理环境下中处于自聚集状态(“开关”关闭),可减少输送途中药物丢失,而当纳米载体进入到癌细胞后,响应酸性溶酶体(pH≈5)和富含还原剂的细胞内微环境使中间层溶解(“开关”打开)而释放药物,灭杀肿瘤细胞;进一步引入可响应外源超声信号的结构,在超声激发所形成的空化效应作用下,一方面激发药物释放,另一方面在细胞上形成可逆的药物传递通道,不仅提高药物组织内渗透能力也促进细胞吸收药物。 2、设计能同时携带小分子药物和核酸药物的控释载体材料,使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通过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突破单药治疗的药效瓶颈,逆转癌细胞对小分子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3、发展了药物与MRI造影剂等影像试剂联合输送的“可视化”载体材料并对干细胞进行高效标记,实现了药物输送、干细胞体内分化和治疗效果的实时监控。通过多模态成像提高组织内药物检测灵敏度并实现精确组织内定位,指导药物输送和优化治疗方案。 项目发表SCI论文66篇,其中影响因子(IF)>7的SCI论文20篇,研究工作发表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Adv Mater 2篇、Hepatology 1篇、ACS Nano 1篇、Angew Chem Int Ed 1篇、Biomaterials 11篇、Small 1篇等;受顾忠伟教授等的邀请,为World Scientific科学出版社《Molecular imaging probe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