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中国哲学史赵海英部分复习资料 孔子·天命观 孔子对天命的窥探与体识,主要涵盖了“天道”和“人道”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其一,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之天或客观世界的存在与变动状况,以及从中衍生出的“天道”,即“纯粹理性”的天命思想。其二,是指用以凸显道德价值的终极来源与终极意义的价值之天或意志之天,以及逻辑性推演出的“人道”,即现实伦理或道德的合理性依据。此二者均说明,“天”的人格神形象已经被淡化,从一开始儒学就奠基在人文理性的基础之上。 同时,孔子对“命”也有自己两个层面的界定:在天道被认信为成就人的意义上,“天道”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就是有目的指向的“天命”,它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而由时事,时运决定的“时命”,则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因而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孔子认为,承认“时命”,是一种理智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孔子甚至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努力的根据就是要“从仁”,努力于行仁之道。 孔子对“天命”的窥探过程,实际上是从“天道”到“人道”的探寻过程,他试图把探索的着力点放在人通过对世界和生命本身的体认、感知、修养上,希望运用人的主体精神来“达天知命”。孔子天命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两条基本理路:一是经由“自然之天(客观世界)”至“义理(意志)之天”的基本理路;二是经由“自然之天”衍生而来的“天道”到“义理之天”演化出来的“人道”的基本理路。由此可见,孔子的“天道”就是其“人道”的逻辑依据。 孔子天命观的两条基本理路,开启了儒家学派探求生命与世界的“尽心、知性、知命”的心学路线。孔子通过以“仁”为天地立心,以理性精神和自觉灵性实行“天心”—“道心”—“本心”的螺旋式推进路径,最终“达天知命”。孔子探索天命的目的,不仅仅是探求“天道”,更重要的是要从“天道”中探寻“人道”,其终极指向是要赋予自然之天以人格力量,为人寻求生命关怀。他的这种起于天、超乎命的生命格调,将自然之我与生命之我合为一体,以“仁”为天地立心,从而给人以生命化的终极关怀以及安身立命之本。 孔子·仁学 由天命观出发,孔子提出了仁学思想,当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并且构成了儒家的主体价值和思想地位。“仁”集中于《论语》中,通过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提出。从字源上看,“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以“爱人”的角度看,孔子的“仁学”展示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仁”的情感性。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仁”从孝悌引发,以孝悌为本,立足于亲亲之情;其二是“仁”的普遍性。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地推开,仁爱获得了普遍意义;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仁爱”体现了人的类本质,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亦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其四是“仁”的践行。孔子关注的是在人的日常具体行事中,在在处处指点为“仁”,因而如何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比“仁学”的理论建构更具意义。 由“仁学”的特征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仁学的构成,即强调道德主体性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和“从政以德”的政治哲学。其中,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即道德义务的“爱人”意识,道德责任的“忠恕”意识以及道德自律的“克己”意识;其二,“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成为处理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处理亲属人际关系,一般人际关系以及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其中包含着中庸——寻求人际关系高度和谐这一内在原则和境界;其三,“仁”作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强调要“求之于己”,“笃信好学”,“躬行实践”。孔子“为仁”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构成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了其最高的社会理想,即“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其一是“道之以德”的治国方针,其二是“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其三是“修己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 由上述可看出,孔子的仁学不是纯粹的理论思想,其“仁学”的基本构想,是要通过道德教化,培养一批“君子”,再借“君子”的治理使国家与社会重新走向文明与秩序。因此,孔子创立的“仁学”,即是由“内圣”开出“外王”的学问,它是以社会实践为最终指向的。孔子的仁学思想所包含的“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核心价值意义,为后世儒家正统所继承和发扬光大,并构成了传统志士仁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使理想人格和社会成为其终极追求。 儒学·忠恕 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将忠恕作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仁”的道德责任意识的体现是“忠恕”。忠是从积极的方面界说的。“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从消极的方面界说的。“恕”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